基于GIS的干热河谷冲沟丛集性格局评价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1.2.1 冲沟的发育过程 | 第12-13页 |
| 1.2.2 地学中的丛集性研究 | 第13-14页 |
| 1.2.3 简述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 2.1 研究区范围 | 第17-18页 |
| 2.2 干热河谷的分布和成因 | 第18页 |
| 2.3 干热河谷的主要特征 | 第18-20页 |
| 3 数据与方法 | 第20-23页 |
| 3.1 数据获取 | 第20页 |
| 3.2 数据处理 | 第20-23页 |
| 3.2.1 沟道提取 | 第20-21页 |
| 3.2.2 栅格矢量化 | 第21-23页 |
| 4 冲沟空间丛集性格局评价 | 第23-42页 |
| 4.1 核密度分析 | 第23-29页 |
| 4.1.1 基本原理 | 第23页 |
| 4.1.2 核密度带宽的确定 | 第23-27页 |
| 4.1.3 评价结果 | 第27-29页 |
| 4.2 沟壑密度分析 | 第29-34页 |
| 4.2.1 基本原理 | 第29页 |
| 4.2.2 确定最佳集流阈值 | 第29-30页 |
| 4.2.3 小流域划分 | 第30-32页 |
| 4.2.4 评价结果 | 第32-34页 |
| 4.3 热点分析 | 第34-37页 |
| 4.3.1 方法介绍 | 第34-35页 |
| 4.3.2 评价结果 | 第35-37页 |
| 4.4 丛集度评价方法对比与分析 | 第37-42页 |
| 4.4.1 丛集度评价方法对比 | 第37页 |
| 4.4.2 丛集度区划 | 第37-38页 |
| 4.4.3 丛集形态特征 | 第38-42页 |
| 5 冲沟丛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2-47页 |
| 5.1 地形 | 第42-45页 |
| 5.1.1 坡度 | 第42-43页 |
| 5.1.2 海拔 | 第43-44页 |
| 5.1.3 坡向 | 第44-45页 |
| 5.2 土壤 | 第45页 |
| 5.3 地质条件 | 第45-46页 |
| 5.4 其他 | 第46-47页 |
| 6 讨论 | 第47-49页 |
| 6.1 干热河谷冲沟丛集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7页 |
| 6.2 冲沟丛集性评价的应用 | 第47-4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9-52页 |
| 7.1 结论 | 第49-50页 |
| 7.2 创新点与研究特色 | 第50页 |
| 7.3 论文不足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 致谢 | 第59-62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