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8-22页 |
1. 引言 | 第22-37页 |
1.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及其利弊 | 第23-30页 |
1.1.1. 形态学分类研究方法及其利弊 | 第23-25页 |
1.1.2. 生理生化研究方法及其利弊 | 第25-26页 |
1.1.3. 生物量测定研究方法及其利弊 | 第26-27页 |
1.1.4. 分子水平研究方法及其利弊 | 第27-30页 |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1.2.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丰度组成的研究 | 第30-31页 |
1.2.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绝对含量组成的研究 | 第31-33页 |
1.2.3. 土壤三域微生物群落高通量绝对定量法的研究 | 第33-35页 |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2. 细菌高通量绝对定量法方法构建与验证 | 第37-6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3-59页 |
2.2.1. 细菌单域内标菌株HAAQ-GFP菌株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稳定性 | 第43-45页 |
2.2.2. 细菌单域内标菌株HAAQ-GFP绝对定量方法比较 | 第45-48页 |
2.2.3. 高通量测序相对丰度结果 | 第48-49页 |
2.2.4. 细菌高通量绝对定量法验证 | 第49-50页 |
2.2.5. 土壤细菌数量生态 | 第50-54页 |
2.2.6. 土壤细菌群落属水平频次分布 | 第54-56页 |
2.2.7. 内标菌株HAAQ-GFP添加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6-59页 |
2.3. 小结 | 第59-60页 |
3. 细菌商通量绝对定量法在土壤中的应用 | 第60-7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3页 |
3.2.1. 土壤细菌高通量绝对定量法在紫砂土及其母质中的应用 | 第63-68页 |
3.2.2. 土壤细菌高通量绝对定量法在叠氮化钠抑菌处理土壤中的应用 | 第68-73页 |
3.3. 小结 | 第73-74页 |
4. 三域微生物高通量绝对定量法方法构建与验证 | 第74-9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6-8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6-7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77-8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6-95页 |
4.2.1. 敲入片段设计 | 第86-87页 |
4.2.2. 三域通用内标菌株构建 | 第87-89页 |
4.2.3. 三域通用内标菌株筛选与验证 | 第89-92页 |
4.2.4. 土壤三域微生物高通量绝对定量法验证 | 第92-95页 |
4.3.小结 | 第95-97页 |
5. 三域微生物高通量绝对定量法在PAHs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 第97-12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7-102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97-9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98-10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20页 |
5.2.1. 土壤PAHs浓度 | 第102-104页 |
5.2.2. 三域通用内标菌株绝对定量及其相对丰度 | 第104-105页 |
5.2.3. 土壤三域微生物相对丰度与绝对含量 | 第105-109页 |
5.2.4 土壤三域微生物区系数量生态 | 第109-120页 |
5.3. 小结 | 第120-122页 |
6. 研究结论、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122-12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22-124页 |
6.1.1. 细菌高通量绝对定量法方法构建与验证 | 第122页 |
6.1.2. 细菌高通量绝对定量法在土壤中的应用 | 第122-123页 |
6.1.3. 三域微生物高通量绝对定量法方法构建与验证 | 第123页 |
6.1.4. 三域微生物高通量绝对定量法在PAHs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 第123-124页 |
6.2. 创新点 | 第124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