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环境教育思想概述 | 第20-29页 |
2.1 环境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2.2 儒、道、法家环境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21-29页 |
2.2.1 儒家环境教育思想的光芒 | 第22-24页 |
2.2.2 道家环境教育思想的发微 | 第24-26页 |
2.2.3 法家环境教育思想的旨归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29-39页 |
3.1 荀子对孔孟环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 第29-31页 |
3.2 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31-39页 |
3.2.1 “人之性恶”是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理论假设 | 第31-34页 |
3.2.2 “天人相分”是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 | 第34-37页 |
3.2.3 “因势而顺”是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理论升华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荀子环境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价值 | 第39-48页 |
4.1 理念指导价值 | 第39-42页 |
4.2 文化导向价值 | 第42-45页 |
4.3 教育引导价值 | 第45-48页 |
第五章 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当代借鉴 | 第48-62页 |
5.1 批判继承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 第48-49页 |
5.2 切实实现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型 | 第49-55页 |
5.2.1 理念上的转型 | 第49-52页 |
5.2.2 内容上的转型 | 第52-55页 |
5.3 科学推进荀子环境教育思想的现实运用 | 第55-62页 |
5.3.1 构建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 | 第55-56页 |
5.3.2 注重人才个性化培养与发展 | 第56-58页 |
5.3.3 构建以礼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58-59页 |
5.3.4 构建顺畅的人才培养环境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