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研究基本概念和对象界定 | 第18-22页 |
1.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2.1.1 商业中心 | 第18-19页 |
1.2.1.2 电子商业 | 第19-20页 |
1.2.1.3 电商时代 | 第20页 |
1.2.2 我国社区型商业中心对象初步界定 | 第20-2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概况 | 第23-28页 |
1.4.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4.2 研究内容及重点 | 第25-2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社区商业中心发展概况 | 第28-76页 |
2.1 社区型商业中心相关理论 | 第28-33页 |
2.1.1 社区型商业中心概念认识 | 第28-30页 |
2.1.2 学科理论交叉认识 | 第30-31页 |
2.1.3 电商时代我国社区型商业中心发展动因 | 第31-33页 |
2.2 国内外社区商业中心发展历程 | 第33-38页 |
2.2.1 国外社区商业中心发展历程 | 第33-35页 |
2.2.2 国内社区商业中心发展历程 | 第35-38页 |
2.3 国内外发达地区典型社区型商业中心实例分析 | 第38-57页 |
2.3.1 美国:美利坚品牌商业中心(the Americana at Brand) | 第38-42页 |
2.3.2 德国:“城市焦点”商业中心(City Point Kassel) | 第42-46页 |
2.3.3 新加坡:Iluma商业中心 | 第46-49页 |
2.3.4 我国发达地区香港:黄埔新天地 | 第49-53页 |
2.3.5 国内外发达地区社区商业中心启示 | 第53-57页 |
2.4 电商时代我国社区型商业中心实例 | 第57-68页 |
2.4.6 百联西郊商业中心 | 第58-62页 |
2.4.7 万科风情步行街 | 第62-65页 |
2.4.8 大拇指广场 | 第65-68页 |
2.5 电商时代我国社区商业中心启示 | 第68-75页 |
2.5.1 区位及业态特征 | 第68-70页 |
2.5.2 动线及造型特征 | 第70-72页 |
2.5.3 我国社区型商业中概念进一步界定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三章 电商时代我国社区商业中心模式:复合型体验式商业 | 第76-91页 |
3.1 电子商业时代我国社区型商业中心影响要素和发展问题 | 第76-78页 |
3.1.1 影响要素 | 第76-77页 |
3.1.2 我国社区型商业中心现存问题 | 第77-78页 |
3.2 复合型体验式的概念 | 第78-80页 |
3.2.1 体验经济 | 第78-79页 |
3.2.2 复合型体验式 | 第79-80页 |
3.3 电商时代我国社区商业中心开发模式——复合型体验式商业 | 第80-90页 |
3.3.1 电子商业时代对我国社区商业中心设计的影响 | 第80-83页 |
3.3.1.1 对实体消费方式的影响 | 第80-81页 |
3.3.1.2 对商业中心区位影响 | 第81页 |
3.3.1.3 对商业中心业态构成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1.4 对商业中心建筑动线影响 | 第82-83页 |
3.3.1.5 对商业中心建筑造型空间方面的影响 | 第83页 |
3.3.2 复合型体验与社区型商业中心的联系 | 第83-84页 |
3.3.3 复合型体验式社区商业中心功能研究 | 第84-87页 |
3.3.4 复合型体验式社区商业中心发展趋势 | 第87-90页 |
3.3.4.1 信息化趋势 | 第87-89页 |
3.3.4.2 社交体验化趋势 | 第89页 |
3.3.4.3 服务化趋势 | 第89页 |
3.3.4.4 业态灵活化趋势 | 第89-90页 |
3.3.4.5 未来发展区域化趋势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电商时代我国社区型商业中心设计策略 | 第91-120页 |
4.1 应对电子商务影响的区位选择策略 | 第91-97页 |
4.1.1 宏观策略:应对电子商业影响的数学模型策略 | 第91-93页 |
4.1.2 微观策略:基于分步决策法的区位选择策略 | 第93-97页 |
4.2 基于社区特征的复合化体验式业态规划策略 | 第97-103页 |
4.2.1 电商时代我国社区商业消费特征 | 第97-99页 |
4.2.2 复合业态的划定 | 第99-102页 |
4.2.3 聚气原则为主导的主力店选择 | 第102-103页 |
4.3 增强体验性的商业动线设计策略 | 第103-116页 |
4.3.1 社区商业动线构成 | 第104-105页 |
4.3.2“点”要素 | 第105-108页 |
4.3.2.1 标志性的端点 | 第105页 |
4.3.2.2 复合化的主力节点 | 第105-107页 |
4.3.2.3 体验化的核心点 | 第107-108页 |
4.3.3 优化可达性的水平动线选择 | 第108-113页 |
4.3.4 优化体验的垂直动线设计 | 第113-116页 |
4.3.4.1 自动扶梯的基本组合模式 | 第114-115页 |
4.3.4.2 优化水平动线体验的扶梯设置 | 第115-116页 |
4.4 强调地域特征的设计策略 | 第116-119页 |
4.4.5 尊重区域肌理 | 第116-118页 |
4.4.6 强化地域人文特征 | 第118页 |
4.4.7 打造社区特征空间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五章 策略应用及检验——以萝岗保障房社区商业中心为例 | 第120-138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120-122页 |
5.1.1 项目区位 | 第120页 |
5.1.2 项目规划概况 | 第120-122页 |
5.1.3 广州市电子商业发展概况 | 第122页 |
5.2 区位分析 | 第122-128页 |
5.2.1 宏观区位分析 | 第122-123页 |
5.2.2 微观区位分析 | 第123-128页 |
5.2.2.1 周边区域构成及商圈 | 第123-125页 |
5.2.2.2 交通状况与具体位置划定 | 第125-128页 |
5.3 业态规划与动线设计 | 第128-133页 |
5.3.1 主力店与复合业态规划 | 第128-129页 |
5.3.2 功能布局与动线设计 | 第129-133页 |
5.4 地域性特征的表达 | 第133-137页 |
5.4.1 与社区肌理的融合 | 第133页 |
5.4.2 岭南地域特征的体现 | 第133-136页 |
5.4.3 特征空间营造 | 第136-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结语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2页 |
附录 | 第142-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附件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