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及研究假设 | 第21-26页 |
2.1 债转股的定义和类型 | 第21-22页 |
2.1.1 债转股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债转股的类型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信号理论 | 第22页 |
2.2.2 MM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权衡理论 | 第23页 |
2.2.4 有效市场理论 | 第23-24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债转股的发展概况 | 第26-32页 |
3.1 两轮债转股的对比 | 第26-28页 |
3.1.1 债转股企业的筛选标准不同 | 第26-27页 |
3.1.2 债转股的背景不同 | 第27页 |
3.1.3 债转股运作主体不同 | 第27页 |
3.1.4 债转股资金来源不同 | 第27-28页 |
3.1.5 债转股交易模式不同 | 第28页 |
3.1.6 债转股市场化程度不同 | 第28页 |
3.1.7 债转股退出机制不同 | 第28页 |
3.2 新一轮债转股面临的潜在风险 | 第28-30页 |
3.2.1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 第29页 |
3.2.2 负债企业的道德风险 | 第29页 |
3.2.3 银行系统风险 | 第29-30页 |
3.3 新一轮债转股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 第30-32页 |
3.3.1 法律制度障碍 | 第30页 |
3.3.2 银行很难权衡债转股的利益 | 第30页 |
3.3.3 银行资产风险系数上升 | 第30页 |
3.3.4 债转股实际落地项目有限 | 第30-31页 |
3.3.5 没有完善的债转股退出机制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上市公司债转股对股价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32-59页 |
4.1 实证研究方法 | 第32-38页 |
4.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样本的确定 | 第33-34页 |
4.1.2 事件及事件窗口的界定 | 第34-35页 |
4.1.3 实际收益率的计算 | 第35页 |
4.1.4 正常收益率模型的选择 | 第35-36页 |
4.1.5 异常收益率的计算 | 第36-37页 |
4.1.6 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 第37-38页 |
4.2 上市公司第一次债转股对股价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38-42页 |
4.2.1 实证结果 | 第38-41页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3 上市公司第二次债转股对股价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42-46页 |
4.3.1 实证结果 | 第42-45页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4 上市公司第三次债转股对股价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46-51页 |
4.4.1 实证结果 | 第46-50页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5 上市公司债转股资金落地对股价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51-55页 |
4.5.1 实证结果 | 第51-54页 |
4.5.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6 上市公司债转股引起的不同股价效应对比分析 | 第55-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9-64页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0-63页 |
5.2.1 对监管层的建议 | 第60-61页 |
5.2.2 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 第61-62页 |
5.2.3 对上市企业的建议 | 第62页 |
5.2.4 对银行的建议 | 第62-63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