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论文--全球定位系统(GPS)论文

GNSS单历元基线解算方法在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6-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页
    1.2 开采沉陷监测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的发展第16-18页
        1.2.2 GNSS卫星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第18-19页
    1.3 GNSS单历元基线解算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1 模糊度解算方法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2 短基线单历元模糊度快速解算现状研究第20-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CNSS基础理论第24-44页
    2.1 GNSS各系统概况第24-29页
        2.1.1 GPS系统概况第24-25页
        2.1.2 GLONASS系统概况第25-26页
        2.1.3 Galileo系统概况第26-27页
        2.1.4 BDS系统概况第27-28页
        2.1.5 其他区域系统概况第28-29页
    2.2 GNSS定位函数模型第29-35页
        2.2.1 GNSS时空统一第29-30页
        2.2.2 GNSS卫星坐标的计算第30-32页
        2.2.3 GNSS非差观测方程第32-34页
        2.2.4 GNSS差分观测方程第34-35页
    2.3 GNSS观测误差及处理方法第35-43页
        2.3.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第35页
        2.3.2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第35-40页
        2.3.3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第40-41页
        2.3.4 起算点坐标偏差对基线解算的影响第41-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3 GNSS单历元基线解算关键算法第44-76页
    3.1 病态性分析及克服病态性的方法第44-47页
        3.1.1 Gauss-Markov模型第44-45页
        3.1.2 克服病态性的方法第45-46页
        3.1.3 载波双差观测方程病态性分析第46-47页
    3.2 基于正则化解法的GNSS单频单历元基线解算第47-53页
        3.2.1 函数模型第47-49页
        3.2.2 基线解算质量评价第49-50页
        3.2.3 算例分析第50-53页
    3.3 基于双频观测值的GNSS单历元基线解算第53-59页
        3.3.1 函数模型第53-55页
        3.3.2 算例分析第55-59页
    3.4 基于BDS三频约束的GNSS单历元基线解算第59-65页
        3.4.1 BDS三频观测值线性组合第59-60页
        3.4.2 BDS三频单历元基线解算第60-61页
        3.4.3 附有BDS三频约束的GNSS单历元基线解算第61-62页
        3.4.4 算例分析第62-65页
    3.5 随机模型第65-75页
        3.5.1 几种常用随机模型第65-66页
        3.5.2 基于北斗GEO/IGSO/MEO卫星三频观测值的随机模型研究第66-72页
        3.5.3 算例分析第72-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4 软件实现与评估第76-92页
    4.1 软件实现第76-78页
        4.1.1 软件设计第76页
        4.1.2 软件运行第76-78页
    4.2 软件评估第78-90页
        4.2.1 试验方案第79-80页
        4.2.2 初步评估第80-90页
    4.3 本章小结第90-92页
5 GNSS单历元基线解算方法在矿区开采地表沉陷监测中的应用第92-106页
    5.1 试验区概况第92-93页
    5.2 试验区高精度GNSS三维开采沉陷监测基准网的建立第93-99页
        5.2.1 GNSS静态测量第93-94页
        5.2.2 基线解算第94-95页
        5.2.3 GNSS网空间无约束平差及精确度评价第95-99页
    5.3 变形量计算及质量评价第99-105页
        5.3.1 变形量计算第99-102页
        5.3.2 成果检核第102-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06-108页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第106-107页
    6.2 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采高超长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下一篇:采煤机行走机构关键零件的分析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