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大采高综采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超长工作面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2 工程概况 | 第19-25页 |
2.1 工作面概况 | 第19-23页 |
2.1.1 工作面位置 | 第19页 |
2.1.2 煤层赋存状况 | 第19页 |
2.1.3 煤层顶底板岩性 | 第19-21页 |
2.1.4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1.5 水文地质 | 第22-23页 |
2.2 地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意见 | 第23-25页 |
3 大采高超长工作面矿压三维数值模拟 | 第25-33页 |
3.1 FLAC3D的介绍 | 第25页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3.3 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27-30页 |
3.3.1 121304“刀把式”工作面上覆岩层变形特征 | 第27-28页 |
3.3.2 121304工作面采空区应力云图 | 第28-29页 |
3.3.3 121304采空区上覆岩层的位移云图分析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4 大采高超长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 | 第33-41页 |
4.1 基于三带理论的口孜东煤矿13-1煤层“两带”高度确定 | 第33-36页 |
4.1.1 采空区上覆岩层三带的形成机理 | 第33页 |
4.1.2 “两带”高度预计公式 | 第33-35页 |
4.1.3 口孜东12 1304采区“两带”高度计算 | 第35-36页 |
4.2 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与周期来压步距 | 第36-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大采高超长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 第41-57页 |
5.1 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 第41-42页 |
5.1.1 矿压观测目的内容 | 第41页 |
5.1.1.1 矿压观测目的 | 第41页 |
5.1.1.2 观测的主要内容 | 第41页 |
5.1.2 观测的主要方法 | 第41-42页 |
5.1.2.1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观测 | 第41页 |
5.1.2.2 巷道变形量的观测 | 第41-42页 |
5.2 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 | 第42-52页 |
5.2.1 老顶的初次来压 | 第42-43页 |
5.2.2 老顶周期来压分析 | 第43-52页 |
5.3 回风巷道表面位移观测 | 第52-53页 |
5.4 回风巷道深部位移观测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6 大采高超长工作面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综合分析 | 第57-65页 |
6.1 液压支架选型的合理评价 | 第57-58页 |
6.2 液压支架与围岩体系的刚度 | 第58-60页 |
6.3 支架的稳定性分析 | 第60-63页 |
6.3.1 液压支架在支护状态的稳定性 | 第60-63页 |
6.4 来压期间围岩控制 | 第63-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7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