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生理心理学论文--神经心理论文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线索下的反应抑制特征--基于Go/NoGo的实验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研究目的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4页
    2.1 问题性手机使用第13-18页
        2.1.1 问题性手机使用概述第13-14页
        2.1.2 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测量第14-16页
        2.1.3 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发生机制第16-18页
    2.2 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反应抑制第18-22页
        2.2.1 反应抑制概念及测量第18-19页
        2.2.2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的反应抑制特征第19-20页
        2.2.3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的线索化的反应抑制第20-22页
    2.3 问题提出第22-24页
        2.3.1 研究构想第22-23页
        2.3.2 研究框架第23页
        2.3.3 研究假设第23-24页
3 研究一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的反应抑制特质特征第24-27页
    3.1 研究目的第24页
    3.2 研究方法第24-27页
        3.2.1 被试筛选第24-25页
        3.2.2 研究工具第25-26页
        3.2.3 数据分析第26页
        3.2.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6-27页
4 研究二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线索化的反应抑制特征第27-38页
    4.1 研究目的第27页
    4.2 被试第27页
    4.3 研究设计第27-28页
    4.4 实验材料与工具第28页
        4.4.1 实验仪器第28页
        4.4.2 实验材料第28页
    4.5 实验过程第28-29页
    4.6 统计处理第29页
    4.7 实验结果第29-36页
        4.7.1 两组被试NoGo刺激的正确率差异分析第29-32页
        4.7.2 两组被试Go刺激下的反应时差异分析第32-34页
        4.7.3 两组被试在反应时上的变异性分析第34-35页
        4.7.4 冲动性问卷分数与反应抑制正确率的相关分析第35-36页
    4.8 讨论第36-38页
5 总讨论第38-44页
    5.1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的反应抑制缺陷第38-39页
    5.2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不同线索下的反应抑制特征第39-42页
        5.2.1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对线索利用的有效性第39-40页
        5.2.2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在手机相关线索下的反应抑制第40-42页
    5.3 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的反应变异第42页
    5.4 本研究的特色和不足与展望第42-44页
        5.4.1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42-43页
        5.4.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3-44页
6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3页
附录1: 问题性手机使用问卷和冲动性问卷第53-56页
附录2: 手机图片和中性图片部分展示第56-58页
在校期间科研以及实践情况第58-59页
后记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下一篇:道德身份对竞争-合作关系中个体共情的影响--来自脑电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