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白金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白金沟流域概况 | 第16-28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18-20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20-23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6 地震 | 第24-25页 |
2.7 气象水文 | 第25-26页 |
2.8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6-28页 |
第3章 白金沟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28-39页 |
3.1 白金沟泥石流沟谷特征 | 第28-30页 |
3.2 白金沟流通区特征 | 第30-33页 |
3.2.1 主沟 | 第30-32页 |
3.2.2 支沟 | 第32-33页 |
3.3 白金沟流域物源统计 | 第33-34页 |
3.4 白金沟堆积区特征 | 第34-39页 |
第4章 白金沟泥石流的运动及其动力特征 | 第39-52页 |
4.1 泥石流重度 | 第39-41页 |
4.2 白金沟泥石流流速 | 第41-43页 |
4.3 泥石流流量 | 第43-47页 |
4.4 一次完整泥石流过程冲出物质总量计算 | 第47-48页 |
4.5 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总量 | 第48-49页 |
4.6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值 | 第49-50页 |
4.6.1 泥石流冲击力 | 第49页 |
4.6.2 泥石流冲起高度 | 第49-50页 |
4.6.3 泥石流的弯道超高 | 第50页 |
4.7 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白金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52-69页 |
5.1 泥石流沟基本特征评判 | 第52-56页 |
5.1.1 泥石流区域活动性评判 | 第52-54页 |
5.1.2 泥石流活动强度判别 | 第54页 |
5.1.3 泥石流致灾能力评价 | 第54-55页 |
5.1.4 泥石流发展阶段评价 | 第55-56页 |
5.1.5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 第56页 |
5.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56-67页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7-59页 |
5.2.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59-61页 |
5.2.3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 第61-65页 |
5.2.4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65-67页 |
5.3 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9-73页 |
6.1 结论 | 第69-71页 |
6.2 不足与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