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内蒙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21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理论意义第11页
        2.现实意义第11-12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3.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7-18页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8-19页
        1.研究内容第18页
        2.研究方法第18-19页
    (五)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9-21页
        1.创新点第19页
        2.不足之处第19-21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1-26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1.专业学位第21-23页
        2.研究生教育质量第23页
    (二)理论基础第23-26页
        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第24-25页
        2.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第25-26页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第26-32页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程第26-28页
        1.萌芽阶段(1984-1989年)第26页
        2.初步发展阶段(1990-1998年)第26-27页
        3.稳步扩张阶段(1999-2008年)第27页
        4.快速提升阶段(2009年至今)第27-28页
    (二)内蒙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程第28-32页
        1.起步阶段(1999-2008年)第29-30页
        2.急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第30-32页
三、内蒙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32-53页
    (一)发展概况第32-35页
        1.专业学位的规模与类别第32-33页
        2.专业学位布局第33-34页
        3.专业学位培养方式第34-35页
    (二)调查研究第35-37页
        1.问卷调查第35-37页
        2.访谈调查第37页
    (三)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第37-53页
        1.生源质量不高第37-40页
        2.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第40页
        3.课程教学应用性不强第40-43页
        4.导师队伍建设不到位第43-46页
        5.实践环节执行不力第46-50页
        6.毕业审核重视不够第50-53页
四、内蒙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3-64页
    (一)教育质量观念认识滞后第53-55页
        1.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系统认识第53页
        2.缺乏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第53-54页
        3.社会认同度不高第54-55页
    (二)教育部门教育质量提升统筹力度不足第55-56页
        1.指导与统筹作用发挥不充分第55页
        2.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不足第55-56页
    (三)高校诸多因素制约教育质量第56-62页
        1.生源质量存在短板第56-57页
        2.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第57-58页
        3.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第58-59页
        4.导师作用发挥有限第59-60页
        5.实践基地渠道不畅第60-61页
        6.毕业审核疏于管理第61-62页
    (四)社会方面支持力度不足第62-64页
五、内蒙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第64-77页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教育理念第64-66页
        1.教育部门秉持按需、特色、内涵发展的理念第64-65页
        2.高校牢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第65页
        3.树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理念第65-66页
    (二)教育部门优化顶层设计,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第66-69页
        1.引导高校明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第66-67页
        2.完善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第67页
        3.探索多部门参与的联合培养体系第67-68页
        4.搭建“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研究生共享平台第68页
        5.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第68-69页
    (三)高校统筹管理,实现全过程育人第69-75页
        1.优化生源质量,加强入学考核第69页
        2.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宣传导向第69-70页
        3.课程与教学实施多样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70-72页
        4.落实双导师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72-73页
        5.狠抓专业实践环节,突出应用价值第73-74页
        6.完善毕业审核,确保实践能力水平第74-75页
    (四)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第75-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6页
附录1第86-90页
附录2第90-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托克作品在我国现代视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视唱练耳听觉训练中学科渗透式教学思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