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特殊住宅论文

保障性意图下的岭南保障性住房住户主观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7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1页
        1.1.1 研究缘起第18页
        1.1.2 研究的社会背景第18-20页
        1.1.3 研究的理论背景第20-21页
    1.2 课题研究概况第21-25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21-22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22-25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25-31页
        1.3.1 岭南第25-26页
        1.3.2 保障性住房第26-27页
        1.3.3 保障性意图第27页
        1.3.4 主观评价研究第27-31页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第31-33页
        1.4.1 研究意义第31-32页
        1.4.2 研究目标第32-33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33-37页
        1.5.1 研究方法第33-34页
        1.5.2 技术路线第34-36页
        1.5.3 论文框架第36-37页
第二章 保障性意图调查研究第37-59页
    2.1 岭南保障性住房建成项目研究第37-45页
        2.1.1 图纸收集整理第38-42页
        2.1.2 项目实地调研第42-45页
    2.2 岭南保障性住房使用人群研究第45-50页
        2.2.1 家庭结构组成第45-46页
        2.2.2 住户行为观察第46-49页
        2.2.3 住户现场访谈第49-50页
    2.3 保障性意图分层视点及感受体现第50-59页
        2.3.1 保障性住房相对商品房的差异性认识第52-56页
        2.3.2 保障性意图的不同层面体现第56-57页
        2.3.3 保障性意图下的住户主观感受第57-59页
第三章 岭南保障性住区可意象性评价第59-116页
    3.1 住区可意象性调查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相关认识第60-67页
        3.1.1 基本概念第60-61页
        3.1.2 住区意象研究的理论基础第61-64页
        3.1.3 对保障性住区意象的认识第64-67页
        3.1.4 保障性住区与城市意象第67页
    3.2 认知地图调查研究第67-71页
        3.2.1 认知地图发展历史及模式第68页
        3.2.2 保障性住区认知地图研究方法第68-70页
        3.2.3 保障性住区认知地图实地调研第70页
        3.2.4 保障性住区认知调研结果分析第70-71页
    3.3 可意象性问卷调查第71-97页
        3.3.1 近郊型多地块同质聚居保障性社区第72-78页
            基本概况第72页
            调查实施第72-74页
            半开放式问卷统计分析第74-76页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第76-78页
        3.3.2 城区型多地块 异质混居保障性社区第78-87页
            基本概况第78-79页
            调查实施第79-80页
            半开放式问卷统计分析第80-85页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第85-87页
        3.3.3 城区型单地块同质聚居保障性社区第87-97页
            基本概况第87-89页
            调查实施第89-91页
            半开放式问卷统计分析第91-95页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第95-97页
    3.4 可意象性照片评价调查第97-113页
        3.4.1 可意象性照片评价图片选取第97-103页
        3.4.2 可意象性照片评价统计分析第103-113页
            调查实施第103-104页
            单题统计分析第104-109页
            交叉分析第109-113页
    3.5 本章小结第113-116页
第四章 岭南保障性住区相对舒适性评价第116-147页
    4.1 舒适性评价先导研究第116-119页
        4.1.1 舒适性的概念与组成第116-117页
        4.1.2 舒适性评价体系类别及属性第117-119页
    4.2 舒适性适度准则研究第119-124页
        4.2.1 保障性住房社会定位调查第120-121页
        4.2.2 保障性住房住户需求与舒适需求分析第121-123页
        4.2.3 马斯洛需求理论第123-124页
    4.3 保障性住房相对舒适性评价问卷设计第124-129页
        4.3.1 舒适性影响因子库第124-125页
        4.3.2 先导重要性问卷调研第125页
        4.3.3 因子筛选及优化第125-129页
    4.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129-146页
        4.4.1 层次分析法求因子权重第130-134页
        4.4.2 建立住户语义差异量表问卷第134页
        4.4.3 调研样本选取第134-136页
        4.4.4 问卷发放及数据整理第136-137页
        4.4.5 均值及方差分析第137-139页
        4.4.6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第139-146页
    4.5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第五章 基于主观评价研究的岭南保障性住区研究成果及设计指引第147-166页
    5.1 基于主观评价研究的保障性住区设计策略第147-163页
        5.1.1 基于主观评价的保障性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优化第147-148页
        5.1.2 基于主观评价的保障性住区规划对策第148-154页
        5.1.3 基于主观评价的保障性住区的设计对策第154-163页
            5.1.3.1 优化环境创造聚集性的交往场所第154-157页
            5.1.3.2 增加实用性公共设施提高社区参与度第157-159页
            5.1.3.3 优化楼栋内公共空间创造安全感和归属感第159-161页
            5.1.3.4 合理设计户内空间实现居住舒适第161-163页
    5.2 保障性意图下的相对舒适性成果及应用第163-166页
        5.2.1 综合评判确定保障性住房相对舒适性准则第163-164页
        5.2.2 建立保障性住房相对舒适性评价体系第164-166页
第六章 结语第166-168页
附录第168-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78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181页
附件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街”建构
下一篇: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