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街”建构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6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5-17页
        1.1.1 缘起:对“学生街”的生活体验第15-16页
        1.1.2 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学生街”第16页
        1.1.3 反思:“学生街”问题的研究第16-17页
    1.2 研究背景第17-21页
        1.2.1 高校建设的发展第18-19页
        1.2.2 教育观念的改变第19页
        1.2.3 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精神诉求”第19-21页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第21-22页
        1.3.1 研究对象第21页
        1.3.2“学生街”概念的界定第21-22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4.1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4.2 研究意义第23页
    1.5 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第23-28页
        1.5.1“学生街”的两种属性第23-28页
        1.5.2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理论第28页
    1.6 研究综述第28-33页
        1.6.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8-29页
        1.6.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29-32页
        1.6.3 相关研究分析第32-33页
    1.7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33-35页
        1.7.1 研究方法第33-34页
        1.7.2 论文框架第34-35页
    1.8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二章 “学生街”在城市中的语境研究第36-56页
    2.1 “学生街”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模式第36-42页
        2.1.1 融合模式第37-39页
        2.1.2 包围模式与分离模式第39-42页
    2.2 “学生街”走向“城市”的必然性第42-46页
        2.2.1 学校因其规模的发展有着走向城市的必然性第42-45页
        2.2.2“学生街”的发展能为城市的更新提供动力第45-46页
        2.2.3 教育走向社会符合教育的意义的真正体现第46页
    2.3 我国高校自发“学生街”第46-54页
        2.3.1 湖南大学麓山南路段案例研究第46-51页
        2.3.2 城市快速发展下“学生街”的具体问题第51-54页
    2.4 城市化快速发展下的“学生街”第54-55页
    2.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以“文化”为视角构建“学生街”第56-71页
    3.1 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街”的反思第56-58页
        3.1.1 价值层面——“学生街”的营建,其核心价值是对文化的培育第56-57页
        3.1.2 物质层面——城市设计者和管理者共同构建“学生街”的空间基础第57-58页
        3.1.3 价值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关系第58页
    3.2 为何选择文化视角第58-59页
    3.3 关于“文化视角”的概念解释第59-61页
        3.3.1“文化”词解第59页
        3.3.2“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论述第59-61页
        3.3.3 本文对“文化”的基本定义第61页
    3.4 文化视角下的“学生街”的内涵结构第61-68页
        3.4.1 核心价值观第62-63页
        3.4.2 经营机制第63页
        3.4.3 城市关系第63-64页
        3.4.4 行为模式第64-66页
        3.4.5 可持续发展第66-68页
    3.5 文化视角下的“学生街”构建体系说明第68-69页
    3.6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学生街”建构实例研究——以韩国“大学路”为例第71-111页
    4.1 韩国大学背景介绍第71-74页
        4.1.1 韩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第71页
        4.1.2 韩国大学的发展现状第71-73页
        4.1.3 韩国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的特点第73-74页
        4.1.4 韩国政府对教育以及文创事业的投入第74页
    4.2“大学路”学生街的发展第74-81页
        4.2.1 地理概况第74-75页
        4.2.2 发展沿革第75-81页
    4.3“大学路”的发展特点第81-97页
        4.3.1 城市关系层面看“大学路”第81-87页
        4.3.2 行为模式层面看“大学路”第87-93页
        4.3.3“大学路”的发展内部规律第93-97页
    4.4 “大学路”的空间特点总结第97-99页
    4.5 “大学路”的文化建设第99-101页
        4.5.1 对文化的重视及文化规律的应用是“学生街”发展的内在驱动第99页
        4.5.2 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学生街”发展的有力保证第99-100页
        4.5.3 形成价值认同,激发民间“学生街”共建第100-101页
    4.6 韩国其他“学生街”案例介绍第101-108页
        4.6.1 弘益大学“学生街”第101-106页
        4.6.2 新村“学生街”第106-108页
    4.7“学生街”规划设计策略第108-110页
        4.7.1 文化印记、情感认同第108页
        4.7.2 多层次的空间第108页
        4.7.3 结构清晰第108-109页
        4.7.4 适宜的尺度第109页
        4.7.5 主题场所的营造第109-110页
    4.8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五章 文化视角下“学生街”建构思考——以湖南大学麓山村商业文明街为例第111-121页
    5.1 “麓山村商业文明街”背景及其发展第111-114页
        5.1.1 地理概况第111页
        5.1.2 90 年代至2009年第111-114页
        5.1.3 2015 年——重建后的“大学生文化创意街”第114页
    5.2 “麓山商业文明街”与韩国“大学路”区域的对比第114-119页
        5.2.1 规模第114-115页
        5.2.2 功能设置第115-116页
        5.2.3 街道结构第116页
        5.2.4 尺度第116-118页
        5.2.5 建筑形象第118-119页
    5.3 对“麓山村商业文明街”思考第119-120页
    5.4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附件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省级铁路客站商业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下一篇:保障性意图下的岭南保障性住房住户主观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