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比较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3 文献综述简析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中美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对比 | 第12-28页 |
2.1 引言 | 第12页 |
2.2 中美场外交易市场结构比较 | 第12-16页 |
2.2.1 深度细分的美国场外交易市场 | 第12-15页 |
2.2.2 中国现阶段单一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 | 第15-16页 |
2.3 中美场外交易市场转板制度比较 | 第16-17页 |
2.3.1 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转板形式 | 第16页 |
2.3.2 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的转板情况 | 第16-17页 |
2.4 中美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方式比较 | 第17-21页 |
2.4.1 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17-19页 |
2.4.2 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的混合交易制度 | 第19-21页 |
2.5 中美场外交易市场挂牌条件比较 | 第21-23页 |
2.5.1 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无门槛挂牌条件 | 第21页 |
2.5.2 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的高门槛挂牌条件 | 第21-23页 |
2.6 中美场外交易市场监管体系比较 | 第23-26页 |
2.6.1 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统一监管 | 第23-25页 |
2.6.2 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区域规制 | 第25-26页 |
2.7 结论与启示 | 第26-2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中美场外交易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效果对比 | 第28-3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28-29页 |
3.2.1 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3.2.2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29页 |
3.3 基本模型与实证分析 | 第29-35页 |
3.3.1 基本模型 | 第29-30页 |
3.3.2 实证分析 | 第30-35页 |
3.4 结论与启示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对我国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的启示与建议 | 第37-44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建立多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结构 | 第37-38页 |
4.2.1 根据不同需求建立层级结构 | 第37页 |
4.2.2 在现有试行基础上建立层级结构 | 第37-38页 |
4.2.3 建立金字塔型层级结构 | 第38页 |
4.2.4 建立以柜台为基础的层级结构 | 第38页 |
4.3 建立场外交易市场的转板制度 | 第38-40页 |
4.3.1 建立交易所内部不同板块之间的转板 | 第38-39页 |
4.3.2 建立场外交易市场之间的转板 | 第39页 |
4.3.3 建立场外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的转板 | 第39-40页 |
4.4 完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 第40-41页 |
4.4.1 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40页 |
4.4.2 加强做市行为的监管 | 第40-41页 |
4.5 放宽场外交易市场的入市门槛 | 第41页 |
4.6 加强场外交易市场的法律制度建设 | 第41-43页 |
4.6.1 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法律依据 | 第41-42页 |
4.6.2 明确场外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 | 第42-43页 |
4.6.3 建立综合化的场外交易市场监管制度 | 第4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