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2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语用学与小说教学 | 第12-16页 |
2.1 语用学内涵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2-14页 |
2.2 语用学与小说教学的联系 | 第14-15页 |
2.3 语用学对小说教学的意义 | 第15-16页 |
3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要求分析 | 第16-23页 |
3.1 小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3.2 小说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 第17页 |
3.3《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高中小说教学的要求 | 第17-22页 |
3.3.1 高中语文小说模块的课程目标 | 第18-20页 |
3.3.2 高中语文小说模块的教学建议 | 第20-21页 |
3.3.3 高中小说系列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 | 第21-22页 |
3.4 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4 语用学理论与高中小说教学路径 | 第23-35页 |
4.1 语言环境与小说教学 | 第23-25页 |
4.1.1 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话语意义和语言性语境 | 第23页 |
4.1.2 情景语境探究小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第23-24页 |
4.1.3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深刻挖掘文本内涵和主题 | 第24-25页 |
4.2 言语行为理论(SAT)与小说教学 | 第25-27页 |
4.2.1 通过SA识别文本主题意义和作者对其笔下人物的态度 | 第25-26页 |
4.2.2 通过SA透析小说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 第26页 |
4.2.3 通过实施的SA了解人物关系 | 第26-27页 |
4.2.4 通过言后之果预测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 第27页 |
4.3 语用规则与小说教学 | 第27-30页 |
4.3.1 语用规则与会话含义概说 | 第27-28页 |
4.3.2 合作原则违反及其特殊会话含义 | 第28-29页 |
4.3.3 礼貌原则违反及其特殊会话含义 | 第29页 |
4.3.4 关联原则架起编码与解码的桥梁 | 第29-30页 |
4.4 指示信息与小说教学 | 第30-33页 |
4.4.1 人称指示语捋清小说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情感、态度 | 第31页 |
4.4.2 时间指示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所处的环境 | 第31页 |
4.4.3 方位指示语交代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和人物所处的环境 | 第31-32页 |
4.4.4 话语指示语确切理解话语含义、充实语用信息 | 第32页 |
4.4.5 社会指示语体会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面目 | 第32-33页 |
4.5 语用预设与小说教学 | 第33-35页 |
4.5.1 语用预设补充小说情节,加深小说语言理解 | 第33页 |
4.5.2 通过预设所隐含的熟悉度拉近与文本的心理距离 | 第33-34页 |
4.5.3 预设冲突在喜剧、荒诞等作品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5 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小说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35-39页 |
5.1 小说教学文本与语用学理论相适切 | 第35-36页 |
5.2 自然语用现象与小说语用现象相区分 | 第36页 |
5.3 语用学理论的选取与学生主体要适应 | 第36-37页 |
5.4 在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要恰当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