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汽车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4-16页 |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3.2 研究问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汽车制造业采购成本分析 | 第17-37页 |
2.1 汽车制造业采购零部件成本构成因素 | 第17-19页 |
2.1.1 原材料成本 | 第17-18页 |
2.1.2 人工成本 | 第18页 |
2.1.3 制造成本 | 第18页 |
2.1.4 管理成本 | 第18页 |
2.1.5 包装物流 | 第18-19页 |
2.1.6 质量成本 | 第19页 |
2.1.7 行业利润 | 第19页 |
2.2 影响汽车制造业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 | 第19-36页 |
2.2.1 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2.2.2 影响原人工成本的因素分析 | 第22-25页 |
2.2.3 制造成本因素分析 | 第25-30页 |
2.2.4 管理成本因素 | 第30-31页 |
2.2.5 包装物流因素 | 第31-33页 |
2.2.6 质量成本因素 | 第33-35页 |
2.2.7 零部件企业类型行业利润因素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采购成本关键因素分析 | 第37-50页 |
3.1 层次分析和模糊层次分析概念及原理 | 第37-38页 |
3.1.1 层次分析法 | 第37页 |
3.1.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3.2 层层次分析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原理 | 第38-39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第38页 |
3.2.2 层次分析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38-39页 |
3.3 因素两两比较评分和判断矩阵的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汽车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4页 |
3.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汽车制造业采购成本管理方法 | 第44-49页 |
3.5.1 评价集的确定 | 第44页 |
3.5.2 因素集的建立 | 第44-45页 |
3.5.3 确定隶属函数 | 第45-47页 |
3.5.4 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 第47-48页 |
3.5.5 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 | 第48-49页 |
3.6 模型的实际运用方式 | 第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汽车制造业零部件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 第50-59页 |
4.1 原材料成本控制方法 | 第50-52页 |
4.1.1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控制 | 第50页 |
4.1.2 设计过程中过度使用原材料 | 第50-52页 |
4.2 人工成本的因素的控制方法 | 第52页 |
4.3 制造成本因素控制方法 | 第52-54页 |
4.3.1 设备分摊控制方法 | 第52-53页 |
4.3.2 燃气动力耗用因素控制方法 | 第53页 |
4.3.3 生产效率因素控制方法 | 第53-54页 |
4.4 管理成本因素控制方法 | 第54页 |
4.5 包装物流因素控制方法 | 第54-55页 |
4.6 质量成本因素控制方法 | 第55-57页 |
4.6.1 合格率因素控制方法 | 第55-56页 |
4.6.2 保证合格率的投入成本控制方法 | 第56-57页 |
4.7 零部件企业类型行业利润因素控制方法 | 第57-58页 |
4.7.1 不同行业的因素控制方法 | 第57页 |
4.7.2 不同类型企业因素控制方法 | 第57-5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第59-87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59-65页 |
5.1.1 企业基本概况 | 第59-61页 |
5.1.2 公司采购流程及成本管理概况 | 第61-65页 |
5.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成本关键因素控制管理 | 第65-86页 |
5.2.1 成本管理关键因素分析的成本关键性识别 | 第65-66页 |
5.2.2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成本管理关键因素评估 | 第66-72页 |
5.2.3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汽车制造业采购成本关键因素控制评价 | 第72-77页 |
5.2.4 如何运用关键驱动因素分析的结果 | 第77-85页 |
5.2.5 成本关键因素控制应对措施总结 | 第85-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7-89页 |
6.1 总结 | 第87-88页 |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