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路段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路段非机动车交通特性分析第16-35页
    2.1 非机动车交通的基本特征第16-19页
        2.1.1 外形尺寸及换算系数第16-17页
        2.1.2 非机动车交通的运动特性第17-18页
        2.1.3 非机动车使用者的骑行心理及行为分析第18-19页
    2.2 非机动车交通流的特性第19-21页
        2.2.1 交通流基本参数第19-21页
        2.2.2 非机动车交通流基本模型第21页
    2.3 非机动车时空分布特性第21-23页
        2.3.1 时间分布特征第21-22页
        2.3.2 空间分布特征第22-23页
    2.4 非机动车速度特性第23-33页
        2.4.1 样本容量的确定第23-24页
        2.4.2 非机动车速度的影响因素第24页
        2.4.3 不同机非分隔类型下非机动车速度分析第24-29页
        2.4.4 非机动车速度分布特性第29-33页
    2.5 非机动车横向分布特征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路段非机动车交通冲突及安全特性分析第35-57页
    3.1 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及适用条件第35-37页
    3.2 机非划线分隔路段非机动车溢出特性第37-40页
        3.2.1 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道的原因第37-38页
        3.2.3 非机动车溢出特性分析第38-40页
    3.3 交通冲突技术第40-42页
        3.3.1 交通冲突技术的定义第40-41页
        3.3.2 交通冲突的类型第41页
        3.3.3 交通冲突与交通事故的关系第41-42页
    3.4 不同机非隔离类型交通冲突分析第42-49页
        3.4.1 物理隔离路段交通冲突第43-45页
        3.4.2 划线隔离路段交通冲突第45-49页
    3.5 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安全特性对比分析第49-53页
        3.5.1 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交通特性对比分析第50页
        3.5.2 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第50-52页
        3.5.3 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多发原因第52-53页
    3.6 路段非机动车安全治理对策第53-56页
        3.6.1 交通工程措施第53-55页
        3.6.2 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第55-56页
    3.7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路段非机动车混合交通流速度-流量关系分析第57-74页
    4.1 数据采集及处理第57-60页
        4.1.1 调查目的第57页
        4.1.2 调查方法及内容第57页
        4.1.3 调查时间及路段第57-59页
        4.1.4 统计间隔及样本容量的确定第59页
        4.1.5 数据处理第59页
        4.1.6 非机动车统计结果分析第59-60页
    4.2 非机动车混合流速度-流量数据散点图分析第60-64页
        4.2.1 自行车速度-流量散点图分析第60-61页
        4.2.2 电动自行车速度-流量散点图分析第61-63页
        4.2.3 非机动车混合流平均速度-流量散点图分析第63-64页
    4.3 速度-流量关系模型第64-65页
        4.3.1 模型的表达式第64页
        4.3.2 临界点确定方法第64页
        4.3.3 模型的检验第64-65页
    4.4 模型的建立第65-71页
        4.4.1 自行车速度-流量拟合结果第65页
        4.4.2 电动自行车速度-流量模型第65-67页
        4.4.3 混合非机动车速度-流量模型第67-70页
        4.4.4 非机动车混合流不同比例下速度-流量对比分析第70-71页
    4.5 模型的应用第71-73页
    4.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5.1 论文研究成果第74-75页
    5.2 研究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钢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多中心治理视角下H省雾霾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