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3.1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 | 第13-14页 |
1.3.2 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4 研究对象的提出及技术要求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对象的提出 | 第15-16页 |
1.4.2 制动器的技术要求 | 第16-17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矿车盘式制动器温度场的研究 | 第18-41页 |
2.1 制动摩擦副温度场的基本理论 | 第18-19页 |
2.2 模型计算假设 | 第19-20页 |
2.3 数学模型与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2.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2.3.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2.4 制动器摩擦副材料参数 | 第22-23页 |
2.5 温度场分析边界条件与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划分 | 第23-24页 |
2.5.1 温度场分析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2.5.2 摩擦副有限元网格模型 | 第24页 |
2.6 矿车制动器摩擦副温度场的分布与分析 | 第24-31页 |
2.6.1 矿车制动盘表面温度场分布 | 第24-27页 |
2.6.2 矿车摩擦片表面温度场分布 | 第27-29页 |
2.6.3 制动器摩擦副径向、轴向的温度分布 | 第29-31页 |
2.7 摩擦材料参数、制动工况等对摩擦副温度场的影响 | 第31-38页 |
2.7.1 制动工况对摩擦副温度场的影响 | 第31-33页 |
2.7.2 制动时间对摩擦副温度场的影响 | 第33-34页 |
2.7.3 制动盘不同剖面深度温度场的分布 | 第34-35页 |
2.7.4 摩擦片不同剖面深度温度场的分布 | 第35-36页 |
2.7.5 摩擦片密度对摩擦副温度场的影响 | 第36页 |
2.7.6 摩擦系数对摩擦副温度场的影响 | 第36-37页 |
2.7.7 摩擦片上沟槽摩擦副温度场的影响 | 第37-38页 |
2.8 制动器摩擦副热量分析 | 第38-40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矿车盘式制动器应力场的研究 | 第41-50页 |
3.1 制动摩擦副应力场的基本理论 | 第41-42页 |
3.2 制动器摩擦副材料参数 | 第42页 |
3.3 位移约束和制动力的施加 | 第42-43页 |
3.4 矿车制动器摩擦副应力场的分布与分析 | 第43-49页 |
3.4.1 摩擦副单纯机械应力场的分布 | 第43-44页 |
3.4.2 摩擦副应力场的分布 | 第44-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矿车制动器热-结构耦合场的研究 | 第50-57页 |
4.1 直接耦合与间接耦合的对比 | 第50-51页 |
4.2 热-结构耦合场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2.1 单一场与耦合场下温度场的对比 | 第51-52页 |
4.2.2 单一场与耦合场下应力场的对比 | 第52-54页 |
4.2.3 温度场与应力场的耦合特性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典型制动工况的台架试验 | 第57-68页 |
5.1 矿车制动器惯性试验台设备 | 第57-58页 |
5.2 矿车制动器惯性试验相关参数的设置 | 第58-63页 |
5.3 矿车制动器典型工况的惯性台架试验 | 第63-66页 |
5.4 惯性台架试验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