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索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第14-15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1.2.1 山地城市 | 第15-16页 |
1.2.2 空间形态 | 第16-18页 |
1.2.3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1 对山地城市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3.2 对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5.1 文献查阅 | 第24页 |
1.5.2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24-27页 |
2 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起源及发展 | 第27-39页 |
2.1 对国外山地区域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2.2 对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历程及评述 | 第28-34页 |
2.2.1 1914 年前对城市形态研究的初步探索 | 第28-29页 |
2.2.2 1918 年至 1939 年之间的相关研究 | 第29-30页 |
2.2.3 1949 年至 1980 年之间的相关研究 | 第30-32页 |
2.2.4 1980 年以后的研究 | 第32-33页 |
2.2.5 研究总结 | 第33-34页 |
2.3 对国外山地城市的形态研究 | 第34-36页 |
2.4 研究总结及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36-37页 |
2.4.1 研究总结 | 第36页 |
2.4.2 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框架体系构成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国外典型山地城市的时空分布 | 第39-77页 |
3.1 山地城市的起源 | 第39-40页 |
3.1.1 早期的山地聚落 | 第39页 |
3.1.2 城市的出现 | 第39页 |
3.1.3 山地城市的产生 | 第39-40页 |
3.2 时间序列上的分布 | 第40-62页 |
3.2.1 缓慢起步时期 | 第40-44页 |
3.2.2 快速发展时期 | 第44-50页 |
3.2.3 分异发展时期 | 第50-56页 |
3.2.4 蔓延发展时期 | 第56-62页 |
3.3 空间序列上的分布 | 第62-76页 |
3.3.1 随地貌的分布 | 第62-71页 |
3.3.2 随资源的分布 | 第71-75页 |
3.3.3 因需求的分布 | 第75-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4 国外典型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 | 第77-93页 |
4.1 宏观构成要素 | 第77-90页 |
4.1.1 团块型 | 第77-80页 |
4.1.2 条带型 | 第80-83页 |
4.1.3 放射型 | 第83-87页 |
4.1.4 组团型 | 第87-90页 |
4.2 微观构成要素 | 第90-92页 |
4.2.1 核 | 第90页 |
4.2.2 质 | 第90-91页 |
4.2.3 架 | 第91-92页 |
4.2.4 轴 | 第92页 |
4.2.5 界面 | 第9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国外典型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因素 | 第93-113页 |
5.1 自然的影响因素 | 第93-100页 |
5.1.1 地形地貌 | 第93-95页 |
5.1.2 气候类型 | 第95-98页 |
5.1.3 建筑材料 | 第98-100页 |
5.2 人为的影响因素 | 第100-112页 |
5.2.1 社会体制 | 第100-102页 |
5.2.2 经济形态 | 第102-103页 |
5.2.3 宗教文化 | 第103-109页 |
5.2.4 历史沿革 | 第109-110页 |
5.2.5 军事防御 | 第110-11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6 不同区域典型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异同 | 第113-123页 |
6.1 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同质性 | 第113-115页 |
6.1.1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进化规律 | 第113页 |
6.1.2 山地城市宏观空间形态图谱 | 第113-115页 |
6.2 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异质性 | 第115-123页 |
6.2.1 不同地区时空分布的异同 | 第115-118页 |
6.2.2 构成的基本要素的异同 | 第118-119页 |
6.2.3 构成的影响因素的异同 | 第119-123页 |
7 结语 | 第123-12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3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12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附录 | 第131页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