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詹姆斯·科纳设计思想及作品解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选题缘起第13-15页
        1.1.1 宏观背景:泛化的景观都市主义第13页
        1.1.2 纵观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科纳的思考和景观学科背景第13-15页
        1.1.3 现实影响:“前海水城”概念规划方案的胜利第15页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第15-18页
        1.2.1 研究对象第16页
        1.2.2 研究范围第16-17页
        1.2.3 关于詹姆斯·科纳名字翻译的说明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页
    1.4 课题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1 现状阐述第18-19页
        1.4.2 已有研究的总结第19-20页
        1.4.3 研究创新的空白点第20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1.5.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6 研究框架第22-23页
2 詹姆斯·科纳专业背景概述第23-31页
    2.1 詹姆斯·科纳的成长背景第23-24页
    2.2 詹姆斯·科纳的学术经历第24-27页
    2.3 科纳的理论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第27-30页
        2.3.1 理论研究基地:宾夕法尼亚大学第27-29页
        2.3.2 实践基地:Field Operations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视觉媒介研究——从图像到成像第31-55页
    3.1 图像研究第32-37页
        3.1.1 风景画第33-35页
        3.1.2 透视图和鸟瞰图第35-37页
        3.1.3 地图第37页
    3.2 图像:揭示人地关系的表达媒介第37-41页
        3.2.1 景观的空间属性第37-38页
        3.2.2 人地关系第38-40页
        3.2.3 景观的文化意象第40-41页
    3.3 成像研究第41-46页
        3.3.1 层叠法第42-43页
        3.3.2 数据景观:内源性图解法第43-45页
        3.3.3 拼图法第45-46页
    3.4 成像:生动景观的需求第46-53页
        3.4.1 成像的内涵第46-51页
        3.4.2 生动的景观第51-53页
    3.5 从图像到成像第53-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4 对传统景观思想和景观生态学思想的批判性认识第55-67页
    4.1 景观的阴暗面第55-61页
        4.1.1 怀旧与感伤——自身内涵的缺失第56-58页
        4.1.2 景观的阶级性——集体意识的缺失第58页
        4.1.3 景观的边缘化——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元素的缺失第58-61页
    4.2 景观阴暗面的反思第61-62页
        4.2.1 文化创造景观第61页
        4.2.2 景观反映文化第61页
        4.2.3 景观联系人与自然第61-62页
    4.3 景观生态学的排斥性第62-64页
        4.3.1 以环境为主题第62-63页
        4.3.2 排斥城市建设活动第63-64页
    4.4 景观生态学排斥性的反思第64-65页
        4.4.1 景观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工具第64页
        4.4.2 创造性的景观生态学第64-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5 科纳的景观都市主义观第67-79页
    5.1 景观的都市化转变第67-71页
        5.1.1 六十年代后的景观大事件第67-68页
        5.1.2 城市发展对景观的新需求第68-71页
    5.2 景观与都市主义的融合第71-72页
        5.2.1 景观与都市主义的共同内涵第71-72页
        5.2.2 景观与都市主义的互补性第72页
    5.3 核心观点第72-78页
        5.3.1 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第73-75页
        5.3.2 水平表层的产物第75-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6 景观都市化实践第79-123页
    6.1 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第79-87页
        6.1.1 生命景观——纽约清泉公园第79-83页
        6.1.2 都市焦点之园——谢尔比农场公园总体规划第83-87页
    6.2 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第87-96页
        6.2.1 城市生命线——纽约高线公园设计第87-91页
        6.2.2 拥抱之环——西雅图中央海滨规划设计第91-96页
    6.3 景观的想象力第96-104页
        6.3.1 城市舞台——芝加哥海军码头第96-100页
        6.3.2 弹性空间——伦敦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第100-104页
    6.4 重点案例解析——前海水城概念规划设计第104-121页
        6.4.1 项目背景第105-106页
        6.4.2 基地挑战第106页
        6.4.3 作为都市发展模型第106-112页
        6.4.4 景观基础设施第112-116页
        6.4.5 塑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第116-120页
        6.4.6 前海水城概念规划总结第120-121页
    6.5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7 结论第123-127页
    7.1 总结——景观策略性的突显第123-125页
    7.2 启示——景观的未来第125-127页
        7.2.1 詹姆斯·科纳与中国景观第125页
        7.2.2 景观设计师的困境第125-126页
        7.2.3 景观的未来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3页
附录第133-140页
    A 詹姆斯·科纳及 JCFO 主要出版书籍与发表文章第133-135页
    B 詹姆斯·科纳及 JCFO 团队主要作品列表第135-138页
    C 詹姆斯·科纳及 JCFO 团队获奖情况第138-139页
    D 詹姆斯·科纳及 JCFO 团队竞赛情况第139-140页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0页
    F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比赛奖项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冲沟地形下山地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攀枝花市金江片区为例
下一篇: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理论与实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