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

重庆地区住宅建筑混合通风调控策略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存在问题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4-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意义第14-17页
2 通风基础理论及功能第17-31页
    2.1 自然通风理论分析第17-22页
        2.1.1 利用风压的自然通风第18-19页
        2.1.2 利用热压的自然通风第19-21页
        2.1.3 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第21页
        2.1.4 自然通风的研究方法及工具第21-22页
    2.2 机械通风第22-23页
    2.3 混合通风第23-26页
        2.3.1 风机辅助式自然通风第24-25页
        2.3.2 热压和风压辅助式机械通风第25页
        2.3.3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交替运行第25-26页
    2.4 通风的功能第26-29页
        2.4.1 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第26-28页
        2.4.2 通风与热舒适第28页
        2.4.3 通风与降温节能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3 混合通风系统控制目标参数及需求通风量第31-51页
    3.1 基于室内热舒适的调控参数第31-42页
        3.1.1 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第31-33页
        3.1.2 动态环境下人体的热适应性及模型第33-37页
        3.1.3 非采暖空调环境室内可接受温度范围第37-41页
        3.1.4 混合通风建筑室内热舒适调控参数第41-42页
    3.2 基于室内空气质量的调控参数第42-43页
        3.2.1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标第42-43页
        3.2.2 最小通风量第43页
    3.3 混合通风系统调控参数的确定第43-48页
        3.3.1 热舒适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第44页
        3.3.2 建筑热平衡第44-45页
        3.3.3 通风稀释方程第45-46页
        3.3.4 不同温差下室内二氧化碳允许浓度第46-48页
    3.4 需求通风量及调控策略初步分析第48-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通风量的实验测定及模拟分析第51-71页
    4.1 通风实验介绍第51-60页
        4.1.1 实验方法第51-52页
        4.1.2 实验场地第52-53页
        4.1.3 实验测试系统第53-57页
        4.1.4 实验步骤第57-58页
        4.1.5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第58-60页
    4.2 通风模拟仿真第60-63页
        4.2.1 数值模拟法简介第60-61页
        4.2.2 多区域网络模型——CONTAMW第61-63页
    4.3 CONTAMW 预测风量的准确性论证第63-68页
        4.3.1 模拟实验描述第63-66页
        4.3.2 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第66-67页
        4.3.3 准确性论证第67-68页
    4.4 混合通风量的模拟研究第68-70页
        4.4.1 实验设计第68-69页
        4.4.2 结果分析第69-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5 重庆地区住宅建筑混合通风应用策略第71-83页
    5.1 气象分析及季节性使用策略第71-76页
        5.1.1 重庆地区气象分析第71-73页
        5.1.2 过渡季节使用策略第73-74页
        5.1.3 冬季使用策略第74-75页
        5.1.4 夏季使用策略第75-76页
    5.2 间歇通风实验第76-81页
        5.2.1 不同自然通风策略的实验效果比较第76-80页
        5.2.2 混合通风实验效果第80-81页
    5.3 即时性控制策略第81-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83页
    6.2 展望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附录第91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1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第91页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理论与实证初探
下一篇:大型模袋砂围堰稳定性及变形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