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13页 |
| 一、几则“主体认定难”案件 | 第8-10页 |
| 二、案件争议焦点的梳理 | 第10页 |
| 三、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界定 | 第10-13页 |
|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 (二)研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 | 第13-22页 |
|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 | 第13-16页 |
| (一)美国 | 第13-14页 |
| (二)德国 | 第14页 |
| (三)日本 | 第14-15页 |
| (四)我国归责原则的发展 | 第15-16页 |
| 二、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标准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 (一)危险责任理论 | 第16-17页 |
| (二)保险的理论 | 第17页 |
| 三、国外立法上的主要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一)日本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二)德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 | 第18页 |
| 四、我国实践中的立法现状及认定标准 | 第18-22页 |
| (一)实践中的立法现状及认定标准 | 第18-20页 |
| (二)立法实践中应用“二元说”出现的问题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与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区分及类型化研究 | 第22-34页 |
|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类型化研究 | 第23-24页 |
| 二、对四起案例的定性分析 | 第24-30页 |
| (一)继承及夫妻侵权之债法律关系中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24-26页 |
| (二)义务帮工法律关系中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26-27页 |
| (三)雇佣、挂靠法律关系中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27-28页 |
| (四)借用及买卖法律关系中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28-30页 |
| 三、其他情况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30-34页 |
| (一)支配关系特殊情况下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 第30-32页 |
| (二)非基于当事人意志而产生分离情形下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的不足与完善 | 第34-38页 |
| (一)立法不足 | 第34页 |
| (二)司法不足 | 第34-35页 |
| (三)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的完善 | 第35-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