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居民区地下车库CO与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CO 污染特性研究第10-12页
        1.2.2 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第12-14页
        1.2.3 CO 与颗粒物污染相关性研究第14-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地下车库现场测试第17-26页
    2.1 测试对象第17-18页
    2.2 测试参数及仪器选择第18-21页
        2.2.1 测试参数选择第18-19页
        2.2.2 测试仪器第19-21页
    2.3 测试方案第21-25页
        2.3.1 测点布置第21-23页
        2.3.2 测试时间第23-24页
        2.3.3 现场测试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地下车库污染影响因素第26-39页
    3.1 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第26-29页
        3.1.1 地下车库通风控制策略第26-27页
        3.1.2 地下车库通风量第27-29页
    3.2 地下车库内空气温度第29-31页
    3.3 地下车库内空气含湿量第31-33页
    3.4 居民区地下车库车辆出入规律第33-37页
        3.4.1 车辆出入数量第33-36页
        3.4.2 车辆运行时间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地下车库 CO 污染特性第39-64页
    4.1 CO 污染限值第39-41页
        4.1.1 气体质量浓度与体积浓度第39-40页
        4.1.2 国内外 CO 限值规定第40-41页
    4.2 地下车库 CO 污染时空分布特性第41-52页
        4.2.1 地下车库 CO 污染时间分布特性第41-47页
        4.2.2 地下车库 CO 污染空间分布特性第47-52页
    4.3 地下车库 CO 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第52-62页
        4.3.1 地下车库通风量对 CO 的影响第52-55页
        4.3.2 地下车库温湿度对 CO 的影响第55-56页
        4.3.3 汽车运行规律对 CO 的影响第56-59页
        4.3.4 地下车库 CO 综合变化模型第59-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地下车库颗粒物污染特性第64-92页
    5.1 颗粒物污染限值第64-67页
    5.2 地下车库颗粒物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性第67-77页
        5.2.1 地下车库颗粒物质量浓度时间分布特性第67-73页
        5.2.2 地下车库颗粒物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性第73-77页
    5.3 地下车库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因素分析第77-85页
        5.3.1 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对地下车库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第77-81页
        5.3.2 地下车库通风量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第81-82页
        5.3.3 地下车库温湿度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第82-83页
        5.3.4 汽车运行规律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第83-84页
        5.3.5 其他因素对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第84-85页
    5.4 地下车库颗粒物数量浓度特性第85-90页
        5.4.1 地下车库颗粒物数量浓度时间分布特性第85-89页
        5.4.2 地下车库颗粒物数量浓度影响因素分析第89-90页
    5.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6章 地下车库污染物相关性第92-105页
    6.1 地下车库 CO 与颗粒物污染水平比较第92-94页
    6.2 地下车库 CO 与颗粒物相关性第94-97页
        6.2.1 地下车库 CO 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第94-96页
        6.2.2 地下车库 CO 与颗粒物数量浓度相关性第96-97页
    6.3 地下车库颗粒物相关性第97-103页
        6.3.1 地下车库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第97-101页
        6.3.2 地下车库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数量浓度相关性第101-103页
    6.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结论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中心治理视域下的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研究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重点车站识别与应急疏散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