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食用菌多糖概述 | 第10-15页 |
1.1.1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及价值 | 第10-11页 |
1.1.2 食用菌多糖的药用价值 | 第11-14页 |
1.1.3 国内食用菌多糖产品开发现状 | 第14-15页 |
1.2 食用菌多糖的制备 | 第15-18页 |
1.2.1 食用菇多糖的提取 | 第15-16页 |
1.2.2 食用菇多糖的分离 | 第16-17页 |
1.2.3 食用菇多糖的纯化 | 第17-18页 |
1.3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立论依据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鲍鱼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0-2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3.1 鲍鱼菇多糖的提取路线 | 第22页 |
2.3.2 多糖得率测定 | 第22页 |
2.3.3 多糖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3.4 多糖除蛋白 | 第22-23页 |
2.3.5 多糖脱色 | 第23页 |
2.3.6 DEAE-52纤维素柱层析 | 第23-24页 |
2.3.7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 第2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4-27页 |
2.4.1 鲍鱼薛多糖提取 | 第24-25页 |
2.4.2 总糖含量测定 | 第25页 |
2.4.3 DEAE-52纯化结果 | 第25页 |
2.4.4 葡聚糖凝股纯化结果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鲍鱼菇多糖组分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和化学组成分析 | 第28-38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3.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9-30页 |
3.3.2 细胞复苏 | 第30页 |
3.3.3 细胞培养条件 | 第30页 |
3.3.4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能力 | 第30-31页 |
3.3.5 LDH(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毒性 | 第31页 |
3.3.6 HPLC分析鲍鱼菇多糖单糖组成 | 第31-32页 |
3.3.7 HPLC测定鲍鱼菇多糖组分分子量 | 第3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3.4.1 细胞存活率测定结果 | 第32-34页 |
3.4.2 细胞毒性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3.4.3 PAP-3单糖组成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鲍鱼菇多糖组分PAP-3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第38-62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9-45页 |
4.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9-42页 |
4.3.2 DA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 第42页 |
4.3.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磷脂酰丝氨酸外翻 | 第42页 |
4.3.4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42-43页 |
4.3.5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 | 第43页 |
4.3.6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表达 | 第43-44页 |
4.3.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双染法检测肿瘤细胞活性氧水平 | 第44页 |
4.3.8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活性氧水平 | 第44-45页 |
4.3.9 统计与分析 | 第45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9页 |
4.4.1 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45-46页 |
4.4.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外翻结果 | 第46-47页 |
4.4.3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 第47-48页 |
4.4.4 线粒体膜电位(△ψm)的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4.4.5 线粒体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49-51页 |
4.4.6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 | 第51-52页 |
4.4.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 | 第52-53页 |
4.4.8 SOD和NAC对细胞活性氧的抑制结果 | 第53-55页 |
4.4.9 抑制活性氧后PAP-3对MCF-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10 抑制活性氧后PAP-3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11 细胞周期分布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