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框架结构 | 第17-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9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 | 第20页 |
2.2 个人消费信贷的种类 | 第20-22页 |
2.3 个人消费信贷的特征 | 第22-23页 |
2.3.1 个人消费信贷的经济学特征 | 第22-23页 |
2.3.2 个人消费信贷的表征特征 | 第23页 |
2.4 大数据模式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探索 | 第23-27页 |
2.4.1 精准洞察客户真实需求 | 第24页 |
2.4.2 有效降低信贷服务成本 | 第24-25页 |
2.4.3 有效提升信贷服务效率 | 第25页 |
2.4.4 有效增强信贷风险防范 | 第25-26页 |
2.4.5 重构新的金融盈利模式 | 第26-27页 |
第3章 G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 | 第27-42页 |
3.1 G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2 G银行传统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3.3 G银行利用大数据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SWOT分析 | 第33-42页 |
3.3.1 G银行自身的优势 | 第33-35页 |
3.3.2 G银行自身的劣势 | 第35-37页 |
3.3.3 G银行面临的机遇 | 第37-39页 |
3.3.4 G银行面临的挑战 | 第39-42页 |
第4章 问卷调查 | 第42-55页 |
4.1 问卷设计和调查 | 第42-43页 |
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第43-52页 |
4.3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 第52-55页 |
第5章 G银行利用大数据建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新模式 | 第55-66页 |
5.1 G银行大数据个人消费信贷新模式的基本原理 | 第55-57页 |
5.2 G银行大数据个人消费信贷新模式的运作流程 | 第57-60页 |
5.2.1 构建目标客户 | 第57页 |
5.2.2 线上申请 | 第57页 |
5.2.3 准入审查 | 第57-58页 |
5.2.4 贷款审批 | 第58-59页 |
5.2.5 贷款发放 | 第59页 |
5.2.6 贷后管理 | 第59-60页 |
5.2.7 贷款还款 | 第60页 |
5.2.8 贷款催收、清收 | 第60页 |
5.3 G银行大数据个人消费信贷新模式的信用体系 | 第60-61页 |
5.3.1 推动运用大数据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征信服务体系 | 第60-61页 |
5.3.2 方便监控信贷风险和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 第61页 |
5.4 G银行大数据个人消费信贷新模式业务竞争对比 | 第61-66页 |
5.4.1 四大国有银行同类产品的比较分析 | 第61-62页 |
5.4.2 G银行产品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地方性银行的比较分析 | 第62-63页 |
5.4.3 G银行产品与互联网金融同类产品的比较分析 | 第63-64页 |
5.4.4 与G银行传统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比 | 第64-6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