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 第16-24页 |
2.1 公民教育概述 | 第16-20页 |
2.1.1 公民内涵 | 第16-17页 |
2.1.2 公民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 第17-20页 |
2.2 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模式 | 第20-22页 |
2.2.1 以马克思主义为公民教育指导思想 | 第20-21页 |
2.2.2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原则 | 第21页 |
2.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教育内容 | 第21页 |
2.2.4 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途径 | 第21页 |
2.2.5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形式 | 第21-22页 |
2.3 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2.3.1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 | 第22页 |
2.3.2 教育手段相对单一 | 第22页 |
2.3.3 公民教育实践性较差 | 第22-23页 |
2.3.4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 第23页 |
2.3.5 对网络公民教育的研究不够 | 第23-24页 |
第3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意义 | 第24-31页 |
3.1 公民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 第24-25页 |
3.1.1 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增大 | 第24页 |
3.1.2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公民教育提出新要求 | 第24页 |
3.1.3 世界政治环境变化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冲击 | 第24-25页 |
3.2 改善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需要 | 第25-29页 |
3.2.1 大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 第25-27页 |
3.2.2 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之间有差距 | 第27-28页 |
3.2.3 不同群体大学生公民法律素质有差异 | 第28-29页 |
3.3 全面提高公民教育质量的需要 | 第29-31页 |
3.3.1 网络环境下需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指导 | 第29-30页 |
3.3.2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 | 第30页 |
3.3.3 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公民 | 第30-31页 |
第4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SWOT分析 | 第31-42页 |
4.1 SWOT分析方法概述 | 第31-33页 |
4.1.1 SWOT分析方法的内涵与构成 | 第31-32页 |
4.1.2 SWOT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32-33页 |
4.2 网络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优势 | 第33-34页 |
4.2.1 公民教育时间更为灵活 | 第33页 |
4.2.2 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 第33页 |
4.2.3 网络提供的信息丰富 | 第33-34页 |
4.2.4 提供多样灵活的方式和方法 | 第34页 |
4.3 网络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劣势 | 第34-35页 |
4.3.1 信息甄别带来困难 | 第34-35页 |
4.3.2 不健康内容增多 | 第35页 |
4.3.3 教育主体的模糊化 | 第35页 |
4.4 网络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机遇 | 第35-37页 |
4.4.1 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 第35-36页 |
4.4.2 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提供了新平台 | 第36页 |
4.4.3 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 第36-37页 |
4.4.4 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 | 第37页 |
4.5 网络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挑战 | 第37-40页 |
4.5.1 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负面影响 | 第37-38页 |
4.5.2 大学生思想更为多元 | 第38-39页 |
4.5.3 对网络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 第39页 |
4.5.4 对高校公民教育内容的挑战 | 第39-40页 |
4.6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SWOT策略分析 | 第40-42页 |
4.6.1 环境优势与时代发展的结合(机会与优势组合:SO组合) | 第40页 |
4.6.2 公民教育的发展会让自身的弱点得到弥补(机会与劣势组合:WO组合) | 第40页 |
4.6.3 网络对公民教育的利大于弊(威胁与优势组合:ST组合) | 第40-41页 |
4.6.4 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不良影响的防御能力(威胁与劣势组合:WT组合) | 第41-42页 |
第5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对策 | 第42-49页 |
5.1 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公民教育主题网站 | 第42-44页 |
5.1.1 丰富主题网站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42页 |
5.1.2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实践活动 | 第42-43页 |
5.1.3 拓展网络公民教育沟通渠道 | 第43页 |
5.1.4 通过网络传播校园文化 | 第43-44页 |
5.2 规避网络劣势,优化网络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44-45页 |
5.2.1 构建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 第44页 |
5.2.2 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 第44页 |
5.2.3 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服务工作 | 第44-45页 |
5.3 抓住公民教育机遇,加强对网络的监督与管理 | 第45-47页 |
5.3.1 制定大学生网络文明规范 | 第45页 |
5.3.2 明确网络监督管理制度 | 第45-46页 |
5.3.3 落实网络监督管理责任制 | 第46页 |
5.3.4 做好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 | 第46-47页 |
5.4 加强网络公民教育队伍的培养,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 | 第47-49页 |
5.4.1 公民教育教师队伍自身的公民素质要不断提高 | 第47页 |
5.4.2 公民教育教师队伍要有较丰富的网络知识 | 第47页 |
5.4.3 公民教育教师队伍要利用好网络这一工具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导师简介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