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1.4 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及特点 | 第16-18页 |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 | 第18-19页 |
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 第19-20页 |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 | 第20-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总结 | 第26-34页 |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发展模式 | 第26-28页 |
3.1.1 市场培育下的内生发展模式 | 第26页 |
3.1.2 政府培育下的外推式发展模式 | 第26-27页 |
3.1.3 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发展模式 | 第27-28页 |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具体模式选择 | 第28-33页 |
3.2.1 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产业联盟发展模式 | 第28-30页 |
3.2.2 以市场为导向的官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 | 第30-32页 |
3.2.3 以大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第34-50页 |
4.1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 第34-37页 |
4.1.1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与形成 | 第34页 |
4.1.2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34-37页 |
4.2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生命周期判断 | 第37-41页 |
4.2.1 产业生命周期识别方法 | 第37-38页 |
4.2.2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指数 | 第38-41页 |
4.3 回归分析及结果 | 第41-43页 |
4.4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具体选择 | 第43-48页 |
4.4.1 萌芽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第43-46页 |
4.4.2 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 第50-54页 |
5.1 未来发展趋势 | 第50-51页 |
5.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仍将高速发展 | 第50页 |
5.1.2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50-51页 |
5.2 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 第51-53页 |
5.2.1 加强人才培养及引进,提高创新能力 | 第51页 |
5.2.2 加强财税政策扶持 | 第51-53页 |
5.2.3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 第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