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TaUFGT的分离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符号说明第4-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前言第13-28页
    1.1 花色苷简介第13-15页
        1.1.1 结构第13-14页
        1.1.2 化学性质第14-15页
    1.2 花色苷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简介第15-17页
        1.2.1 结构基因第15页
        1.2.2 调节基因第15-17页
    1.3 花色苷生成过程中的调节酶第17-19页
        1.3.1 苯丙氨酸结氨酶(PAL)第18页
        1.3.2 查尔酮合成酶(CHS)第18页
        1.3.3 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第18页
        1.3.4 类黄酮3'脱氢酶(F3'H)第18-19页
        1.3.5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第19页
    1.4 影响花色苷颜色和稳定性的因素第19页
    1.5 影响花青素形成和积累的因子第19-23页
        1.5.1 基因调控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第20页
        1.5.2 植物激素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第20-21页
        1.5.3 非激素化学药品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第21页
        1.5.4 环境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第21-23页
            1.5.4.1 光照第22页
            1.5.4.2 紫外第22页
            1.5.4.3 温度第22页
            1.5.4.4 水分第22-23页
    1.6 花色苷的生理活性功能介绍第23-26页
        1.6.1 降低血清及肝脏中的脂肪含量的作用第23-24页
        1.6.2 血糖第24页
        1.6.3 缺血性心脏病第24-25页
        1.6.4 眼科第25-26页
            1.6.4.1 对近视的抑制作用和对眼部疲劳缓和作用第25页
            1.6.4.2 改善暗适应第25页
            1.6.4.3 增加青光眼视网膜血流量第25-26页
        1.6.5 脑部功能第26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6-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46页
    2.1 实验材料第28-30页
        2.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第28页
        2.1.2 菌株与质粒第28页
        2.1.3 酶及生化试剂第28页
        2.1.4 PCR 引物第28-29页
        2.1.5 主要仪器设备第29-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46页
        2.2.1 目的基因的分离第30-33页
            2.2.1.1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第30页
            2.2.1.2 甲醛变性胶电泳检测 RNA第30-31页
            2.2.1.3 反转录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第31页
            2.2.1.4 PCR 扩增第31-32页
            2.2.1.5 DNA目的片段的回收第32页
            2.2.1.6 连接反应第32页
            2.2.1.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第32-33页
            2.2.1.8 质粒小提试剂盒提取质粒DNA第33页
            2.2.1.9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第33页
            2.2.1.10 序列测定第33页
        2.2.2 转化拟南芥用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3-35页
        2.2.3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35页
            2.2.3.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5页
            2.2.3.2 电击法转化农杆菌第35页
        2.2.4 拟南芥的无土栽培、转化及分析第35-39页
            2.2.4.1 无土栽培第35-36页
            2.2.4.2 拟南芥转化第36-37页
            2.2.4.3 转基因植株分析第37页
            2.2.4.4 拟南芥的鉴定第37-39页
        2.2.5 TaUFGT-4蛋白体外表达及其功能验证第39-45页
            2.2.5.1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TαUFGT-4的构建第39-40页
            2.2.5.2 电转化法毕赤酵母GSll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0-41页
            2.2.5.3 重组表达载体的线性化第41页
            2.2.5.4 重组表达载体电击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第41页
            2.2.5.5 酵母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第41-42页
            2.2.5.6 TαUFGT-4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表达第42-43页
            2.2.5.7 表达产物及纯化后酶蛋白SDS-PAGE分析第43-44页
            2.2.5.8 TaUFGT-4蛋白的纯化第44页
            2.2.5.9 体外酶活检测第44-45页
        2.2.6 TαUFGT-4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45-46页
            2.2.6.1 取材第45页
            2.2.6.2 小麦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检测第45-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56页
    3.1 TαUFGT-4基因的克隆第46页
    3.2 TαUFGTs与不同来源的同源蛋白的进化分析第46-47页
    3.3 TαUFGT-4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及其表型分析第47-50页
        3.3.1 TαUFGT-4过表达载体构建第47-49页
        3.3.2 拟南芥中过表达TαUFGT-4的表型第49页
        3.3.3 定量鉴定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第49-50页
    3.4 TαUFGT-4蛋白体外表达及其功能验证第50-54页
        3.4.1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TαUFGT-4的构建第50-51页
        3.4.2 重组TaUFGT-4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51-54页
            3.4.2.1 不同诱导时间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第51-52页
            3.4.2.2 重组TaUFGT-4蛋白的纯化第52-53页
            3.4.2.3 体外酶活反应的检测(HPLC法)第53-54页
    3.5 TαUFGT-4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54-56页
4 讨论第56-58页
5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70页
附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伴生小麦延缓黄瓜叶片衰老的生理及分子机理
下一篇:富利亚和窄刀薯杂种产量和加工性状及矿质元素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