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富利亚和窄刀薯杂种产量和加工性状及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1 引言第14-26页
    1.1 马铃薯概述第14-15页
    1.2 马铃薯加工业概述第15-17页
        1.2.1 马铃薯加工历史第15页
        1.2.2 中国马铃薯加工业现状第15-16页
        1.2.3 影响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第16页
        1.2.4 马铃薯炸片概述第16-17页
    1.3 矿质元素与人体健康第17-21页
        1.3.1 矿质元素概述第17页
        1.3.2 马铃薯大量矿质元素研究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3 马铃薯中微量元素研究的意义与国外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4 马铃薯中矿质元素研究的国内外对比第21页
    1.4 二倍体马铃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4页
        1.4.1 二倍体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优点第21页
        1.4.2 2n配子概述第21-22页
        1.4.3 2n配子在育种中的应用第22页
        1.4.4 2n配子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优势第22-23页
        1.4.5 富利亚和窄刀薯的利用进展第23-24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2.1 试验材料第26-27页
    2.2 试验方法第27-30页
        2.2.1 田间试验第27页
        2.2.2 块茎性状的调查第27页
        2.2.3 块茎的炸片评分第27-28页
        2.2.4 干物质含量的测定第28页
        2.2.5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28页
        2.2.6 全钾量的测定第28-29页
        2.2.7 全钙量的测定第29页
        2.2.8 全镁量的测定第29页
        2.2.9 全锌量的测定第29页
        2.2.10 全铁量的测定第29-30页
    2.3 数据处理第30-32页
        2.3.1 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第30页
        2.3.2 相关性分析第30页
        2.3.3 偏相关分析第30页
        2.3.4 广义遗传力的估算第30-31页
        2.3.5 聚类分析第31页
        2.3.6 频数分析第31-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65页
    3.1 试验材料各性状的变异分析第32-50页
        3.1.1 各无性系产量性状的差异第32-35页
        3.1.2 各无性系加工品质性状的差异第35-41页
        3.1.3 各无性系大量元素营养性状的差异第41-47页
        3.1.4 各无性系微量元素营养性状的差异第47-50页
    3.2 二倍体无性系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50-54页
        3.2.1 单株产量与单株结薯数的相关性分析第50页
        3.2.2 单株产量与全镁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50-52页
        3.2.3 炸片颜色与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52-53页
        3.2.4 钾含量与镁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53-54页
        3.2.5 二倍体无性系主要性状在不同年份间的相关性第54页
    3.3 二倍体无性系各主要性状的偏相关性分析第54-56页
    3.4 对二倍体无性系各主要性状广义遗传力的估算第56页
    3.5 各无性系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第56-61页
    3.6 各无性系块茎表观性状的频数分析第61-64页
        3.6.1 芽眼深度的频数分析第61页
        3.6.2 薯形的频数分析第61-62页
        3.6.3 薯皮色的频数分析第62页
        3.6.4 薯肉色的频数分析第62-64页
    3.7 性状优良二倍体无性系的筛选第64-65页
4 讨论第65-70页
    4.1 产量性状第65页
    4.2 加工品质性状第65-66页
    4.3 矿质营养性状第66-67页
        4.3.1 大量元素营养性状第66页
        4.3.2 微量元素营养性状第66-67页
    4.4 相关性第67页
    4.5 广义遗传力第67-69页
    4.6 聚类分析第69页
    4.7 块茎性状第69-70页
5 结论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TaUFGT的分离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下一篇:氮、磷、钾水平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及测定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