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绪论 | 第11-22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0.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0页 |
0.5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第20-22页 |
0.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0.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1.1 运输服务贸易 | 第22-23页 |
1.1.1 运输服务贸易的定义 | 第22页 |
1.1.2 运输服务贸易的分类 | 第22-23页 |
1.2 碳关税 | 第23-26页 |
1.2.1 碳关税的含义 | 第23-24页 |
1.2.2 碳关税的特点 | 第24页 |
1.2.3 碳关税的本质 | 第24-25页 |
1.2.4 碳关税的实践及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1.3 碳关税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1.3.1 外部性理论 | 第26-27页 |
1.3.2 产权理论 | 第27页 |
1.3.3 庇古税 | 第27-28页 |
1.3.4 生态补偿理论 | 第28-29页 |
2 运输服务贸易中碳关税的负效应模型分析 | 第29-42页 |
2.1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2.1.1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额稳步增加 | 第29页 |
2.1.2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 | 第29-30页 |
2.1.3 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比较大 | 第30-31页 |
2.1.4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不平衡,持续逆差 | 第31-32页 |
2.1.5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 第32-33页 |
2.2 运输服务贸易中碳关税的负效应模型分析 | 第33-42页 |
2.2.1 贸易限制效应 | 第33-36页 |
2.2.2 贸易转移效应 | 第36页 |
2.2.3 贸易条件效应 | 第36-37页 |
2.2.4 社会福利效应 | 第37-39页 |
2.2.5 产品及市场连锁效应 | 第39页 |
2.2.6 产业安全效应 | 第39-42页 |
3 运输服务贸易中碳关税的负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42-57页 |
3.1 我国运输服务业碳排放测算 | 第42-43页 |
3.2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隐含碳排放测算 | 第43-48页 |
3.2.1 投入产出模型 | 第43-44页 |
3.2.2 部门分类和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3.2.3 投入产出模型在出口隐含碳排放测算上的运用 | 第45-47页 |
3.2.4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隐含碳排放量 | 第47-48页 |
3.3 碳关税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8-50页 |
3.4 碳关税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0-53页 |
3.4.1 相关的经济指标选取 | 第50页 |
3.4.2 样本数据的检验 | 第50-52页 |
3.4.3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额和碳排总量的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3.5 欧盟航空碳关税对中国航空客运服务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3-57页 |
3.5.1 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3.5.2 样本数据的检验及回归分析 | 第54-57页 |
4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碳关税的应对机制研究 | 第57-66页 |
4.1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碳关税应对的政府激励机制分析 | 第57-60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57-58页 |
4.1.2 委托人(政府)最优激励水平的确定 | 第58-60页 |
4.2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碳关税应对的政府激励机制运行分析 | 第60-61页 |
4.3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碳关税的应对机制构建 | 第61-66页 |
4.3.1 政府层面 | 第61-64页 |
4.3.2 企业层面 | 第64-66页 |
5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