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磁稳流化床两级生物还原耦合络合吸收脱除烟气中NO_x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NO_x控制技术概述第13-14页
    1.2 NO_x控制新技术——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还原法第14-22页
        1.2.1 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还原法原理第14-15页
        1.2.2 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还原法研究进展第15-22页
    1.3 生物还原强化技术:磁性微球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第22-23页
    1.4 磁稳流化床反应器第23-24页
    1.5 本文立题依据第24-25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第25-29页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29-41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9-32页
        2.1.1 实验药品第29-30页
        2.1.2 实验仪器第30-31页
        2.1.3 Fe(Ⅱ)EDTA、Fe(Ⅲ)EDTA 和 Fe(Ⅱ)EDTA-NO 溶液的配制第31页
        2.1.4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第31-32页
        2.1.5 磁性 Fe_3O_4-壳聚糖微球和磁性生物微球的制备第32页
    2.2 磁性生物微球还原性能和动力学研究实验第32-34页
        2.2.1 磁性生物微球还原 Fe(Ⅲ)EDTA 的性能和动力学实验第32-33页
        2.2.2 磁性生物微球还原 Fe(Ⅱ)EDTA-NO 的性能和动力学实验第33-34页
    2.3 磁稳流化床两级生物还原耦合络合吸收脱除 NO_x的工艺实验第34-36页
        2.3.1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34-35页
        2.3.2 磁稳流化床冷态实验第35页
        2.3.3 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工艺初探实验第35-36页
        2.3.4 集成系统稳态脱除 NO 的工艺实验第36页
    2.4 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动力学实验第36-37页
        2.4.1 填料吸收塔内 NO 的络合吸收动力学实验第36页
        2.4.2 填料吸收塔内 Fe(Ⅱ)EDTA 的氧化动力学实验第36-37页
    2.5 分析测试方法第37-41页
        2.5.1 铁离子浓度的测定第37页
        2.5.2 Fe(Ⅱ)EDTA-NO 浓度的测定第37-39页
        2.5.3 反硝化菌和铁还原菌浓度的测定第39页
        2.5.4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第39-40页
        2.5.5 气体浓度的测定第40-41页
第3章 磁性生物微球还原 Fe(Ⅲ)EDTA/Fe(Ⅱ)EDTA-NO 的性能及动力学研究第41-53页
    3.1 Fe(Ⅱ)EDTA-NO 对磁性微球固定化铁还原菌还原 Fe(Ⅲ)EDTA 的影响第41-42页
    3.2 Fe(Ⅱ)EDTA 对磁性微球固定化铁还原菌还原 Fe(Ⅲ)EDTA 的影响第42-43页
    3.3 Fe(Ⅲ)EDTA 对磁性微球固定化反硝化菌还原 Fe(Ⅱ)EDTA-NO 的影响第43-45页
    3.4 Fe(Ⅱ)EDTA 对磁性微球固定化反硝化菌还原 Fe(Ⅱ)EDTA-NO 的影响第45-46页
    3.5 磁性生物微球还原 Fe(Ⅲ)EDTA 和 Fe(Ⅱ)EDTA-NO 的传质-反应动力学研究第46-51页
        3.5.1 动力学模型的提出第46-48页
        3.5.2 磁性微球固定化铁还原菌还原 Fe(Ⅲ)EDTA 的动力学分析第48-50页
        3.5.3 磁性微球固定化反硝化菌还原 Fe(Ⅱ)EDTA-NO 的动力学分析第50-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磁稳流化床冷态实验及集成系统脱除 NO 工艺初探第53-61页
    4.1 磁稳流化床的磁场强度与电流的关系第53-54页
    4.2 磁稳流化床操作相图的确定第54-55页
    4.3 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效果实验第55-56页
    4.4 模拟烟气组成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56-58页
    4.5 集成系统脱除模拟烟气中的 NO第58-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5章 集成系统稳态脱除 NO 的工艺研究第61-81页
    5.1 磁稳流化床的磁场强度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61-63页
    5.2 进气 NO 浓度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63-65页
    5.3 进气 O_2浓度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65-66页
    5.4 烟气中 SO_2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66-69页
    5.5 进气气体流量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69-70页
    5.6 循环吸收液流量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70-72页
    5.7 吸收液量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72-73页
    5.8 吸收液中 Fe(Ⅱ)EDTA 浓度对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影响第73-74页
    5.9 集成系统的葡萄糖消耗量第74-75页
    5.10 集成系统停运闲置对其脱除 NO 的影响第75-76页
    5.11 集成系统连续运行的稳定性第76-77页
    5.12 集成系统长期连续运行后磁性微球的表征第77-79页
        5.12.1 磁性生物微球扫描电镜分析第77-78页
        5.12.2 磁性微球红外分析第78-79页
        5.12.3 磁性微球的热重分析第79页
    5.13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6章 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数学模型及过程分析第81-91页
    6.1 集成系统脱除 NO 的数学模型第81-85页
    6.2 吸收塔内 NO 的吸收反应速率第85-87页
    6.3 吸收塔内 Fe(Ⅱ)EDTA 的氧化反应速率第87-89页
    6.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91-95页
    7.1 结论第91-92页
    7.2 建议第92-93页
    7.3 本文的创新点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输服务贸易中碳关税的负效应与应对机制研究
下一篇:皂河人工湿地基质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