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本文常用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核酸检测的意义 | 第13页 |
1.2 核酸检测的主要方法 | 第13-15页 |
1.2.1 基于直接杂交的核酸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基于体外扩增技术的核酸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1.3 核酸的信号放大检测技术及其在核酸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5-21页 |
1.3.1 基于聚合酶反应的信号放大检测方法 | 第15页 |
1.3.2 基于核酸酶酶切的信号放大检测方法 | 第15-18页 |
1.3.3 基于酶联催化反应的信号放大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3.4 基于脱氧核酶(DNAzyme)催化的信号放大检测方法 | 第19页 |
1.3.5 基于纳米材料的信号放大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1.4 本文拟开展的工作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和金纳米颗粒信号放大检测DNA | 第23-36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3-25页 |
2.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3 金纳米颗粒紫外吸收强度测定 | 第25页 |
2.2.4 金纳米颗粒生成条件的优化和表征 | 第25-26页 |
2.2.5 DNA检测可行性考察 | 第26页 |
2.2.6 实验条件优化 | 第26-27页 |
2.2.7 DNA的定量检测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3.1 检测原理 | 第27-28页 |
2.3.2 金纳米颗粒生成条件的优化和表征 | 第28-31页 |
2.3.3 DNA检测的可行性考察 | 第31-32页 |
2.3.4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2-34页 |
2.3.5 DNA的定量检测 | 第34-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免标记发夹型探针和核酸外切酶Ⅲ荧光信号放大检测DNA | 第36-44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3.2.2 荧光强度测定 | 第37页 |
3.2.3 实验可行性考察 | 第37-38页 |
3.2.4 酶浓度的考察 | 第38页 |
3.2.5 染料浓度的考察 | 第38页 |
3.2.6 发夹型探针浓度的考察 | 第38页 |
3.2.7 反应温度考察 | 第38页 |
3.2.8 灵敏度检测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3.3.1 检测原理 | 第38-39页 |
3.3.2 实验可行性考察 | 第39-40页 |
3.3.3 反应体系酶浓度的考察 | 第40页 |
3.3.4 SYBR Green Ⅰ染料浓度的考察 | 第40-41页 |
3.3.5 发夹型探针浓度的考察 | 第41页 |
3.3.6 反应温度的考察 | 第41-42页 |
3.3.7 灵敏度检测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核酸外切酶Ⅲ的酶切放大检测SNP | 第44-56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44-45页 |
4.2.2 荧光强度测定 | 第45页 |
4.2.3 触发酶切作用所需临界互补碱基个数的考察 | 第45-46页 |
4.2.4 实验可行性考察 | 第46页 |
4.2.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4.2.6 灵敏度检测 | 第47页 |
4.2.7 混合样品检测 | 第47页 |
4.2.8 方法特异性考察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4.3.1 实验原理 | 第47-48页 |
4.3.2 触发酶切作用所需临界互补碱基个数的考察 | 第48-49页 |
4.3.3 实验可行性考察 | 第49页 |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9-52页 |
4.3.5 灵敏度检测 | 第52页 |
4.3.6 混合样品检测 | 第52-54页 |
4.3.7 特异性检测 | 第54-55页 |
4.4 结论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