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绿色荧光蛋白(GFP)概述 | 第12-16页 |
1.1.1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发展历程 | 第12页 |
1.1.2 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构和发光机理 | 第12-14页 |
1.1.3 绿色荧光蛋白的性质和应用 | 第14-15页 |
1.1.4 超正电荷绿色荧光蛋白的性质和应用 | 第15-16页 |
1.2 石墨烯 | 第16-19页 |
1.2.1 石墨烯简介 | 第16-17页 |
1.2.2 氧化石墨烯(GO)在光学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 G-四链体的简介 | 第19-21页 |
1.3.1 G-四链体及其结构特点 | 第19-20页 |
1.3.2 G-四链体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量子点(QDs)的简介 | 第21-24页 |
1.4.1 量子点的基本特性 | 第21-22页 |
1.4.2 量子点的合成及标记方法 | 第22-23页 |
1.4.3 量子点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本文构思 | 第24-26页 |
第2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与超电荷绿色荧光蛋白相互作用的甲基化酶荧光分析法 | 第26-39页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2.2 超电荷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28页 |
2.2.3 DNA 甲基化酶及抑制剂的检测 | 第28-29页 |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29页 |
2.2.5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活性的检测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3.1 DNA 甲基化酶检测的原理及验证 | 第29-33页 |
2.3.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2.3.3 Dam MTase 活性及抑制剂的检测 | 第35-37页 |
2.3.4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活性的检测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基于G-四链体-hemin与超电荷绿色荧光蛋白相互作用的端粒酶荧光检测方法 | 第39-49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3.2.2 超电荷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1页 |
3.2.3 细胞的培养和端粒酶提取物的制备 | 第41页 |
3.2.4 端粒酶延伸及等温链取代反应 | 第41页 |
3.2.5 凝胶电泳实验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3.3.1 基于 G-四链体-he min 复合物猝灭超电荷绿色荧光蛋白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原理以及论证 | 第42-44页 |
3.3.2 端粒酶提取物活性的验证 | 第44-45页 |
3.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5-47页 |
3.3.4 细胞提取物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基于近红外量子点的抗坏血酸荧光检测新方法 | 第49-58页 |
4.1 前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4.2.2 量子点的制备 | 第50页 |
4.2.3 抗坏血酸的检测 | 第50页 |
4.2.4 干扰实验 | 第50-51页 |
4.2.5 水果样品中抗坏血酸的检测 | 第51页 |
4.2.6 荧光成像实验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4.3.1 基于近红外量子点(BSA-PbS QDs)检测抗坏血酸(Vc)的实验原理及验证 | 第51-53页 |
4.3.2 抗坏血酸的检测 | 第53-54页 |
4.3.3 干扰实验 | 第54页 |
4.3.4 水果样品中抗坏血酸的检测 | 第54-56页 |
4.3.5 回收率实验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3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