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理论相关概念概述 | 第12-17页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1.1 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 第12页 |
1.1.2 社会理想 | 第12-13页 |
1.1.3 社会共同理想 | 第13-14页 |
1.1.4 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 | 第14页 |
1.1.5 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 第14-15页 |
1.2 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5-17页 |
1.2.1 社会理想、社会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间的联系 | 第15页 |
1.2.2 社会理想、社会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间的区别 | 第15-17页 |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理论的思维抽象 | 第17-27页 |
2.1 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的社会理想 | 第17-21页 |
2.1.1 物质利益难题引发的社会理想思考 | 第17-18页 |
2.1.2 在历史研究中探索理想的社会制度 | 第18-19页 |
2.1.3 从异化劳动到共产主义的“理论考察” | 第19-21页 |
2.2 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 | 第21-24页 |
2.2.1 从抽象人到现实人的转变 | 第21-22页 |
2.2.2 “共产主义”的科学解读 | 第22-24页 |
2.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高度抽象 | 第24-27页 |
2.3.1 科学共产主义的提出——“两个必然” | 第24-25页 |
2.3.2 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两个决裂” | 第25-26页 |
2.3.3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裂” | 第26-27页 |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理论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理论设想 | 第27-38页 |
3.1 “两个阶段”与“两个决不会” | 第28-31页 |
3.1.1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 第28-29页 |
3.1.2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历史前提 | 第29-31页 |
3.1.3 从“两个阶段”到“两个决不会” | 第31页 |
3.2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 | 第31-33页 |
3.2.1 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新论据 | 第32-33页 |
3.2.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和主要规律 | 第33页 |
3.3 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 | 第33-38页 |
3.3.1 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概括总结 | 第33-35页 |
3.3.2 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 第35-38页 |
4 列宁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理论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理论探索 | 第38-44页 |
4.1 列宁“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实践模式 | 第38-40页 |
4.1.1 “四月提纲”的逐步过渡 | 第38-39页 |
4.1.2 “战时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 第39-40页 |
4.1.3 “新经济政策”的迂回过渡 | 第40页 |
4.2 列宁“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0-44页 |
4.2.1 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经验教训建设社会主义 | 第41页 |
4.2.2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 | 第41-42页 |
4.2.3 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第42页 |
4.2.4 进行社会主义文化革命 | 第42-43页 |
4.2.5 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 第43-44页 |
5 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理论思维具体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第44-53页 |
5.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的新探索 | 第44-46页 |
5.1.1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构想 | 第44-45页 |
5.1.2 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划分思想的萌芽 | 第45-46页 |
5.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第46-49页 |
5.2.1 “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与“够格的社会主义” | 第46-47页 |
5.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 | 第47-48页 |
5.2.3 改革开放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 第48-49页 |
5.3 十五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论的发展与丰富 | 第49-53页 |
5.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 | 第49-50页 |
5.3.2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新发展 | 第50-51页 |
5.3.3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理想理论的高度思维具体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