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立法沿革 | 第13-19页 |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相关立法规定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现行刑法中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变迁 | 第15-19页 |
一 1979年《刑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15-16页 |
二 1997年《刑法》中的本罪 | 第16-17页 |
三 《刑法修正案(九)》对本罪的修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 第19-27页 |
第一节 本罪所保护的法益 | 第19-22页 |
一 学界中关于本罪所保护法益的观点 | 第19-20页 |
二 本罪所保护法益的界定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本罪的收买行为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本罪的行为对象 | 第24-27页 |
一 行为对象的特征 | 第24-25页 |
二 行为对象的范围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司法认定 | 第27-41页 |
第一节 本罪中特殊行为的认定 | 第27-31页 |
一 特殊“收买”行为 | 第27-28页 |
二 被害人承诺 | 第28-30页 |
三 出卖亲生子女与民间送养行为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罪数认定 | 第31-37页 |
一 收买后对被害人进行强奸、非法拘禁又卖出行为 | 第31-33页 |
二 拐卖妇女、儿童后又对其拐卖的对象予以收买行为 | 第33-34页 |
三 一 次收买数名被拐卖的妇女、儿童行为 | 第34-35页 |
四 为了收买而教唆、帮助他人拐卖妇女、儿童行为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7-41页 |
一 居间介绍行为 | 第37-39页 |
二 为实施本罪提供其他的帮助行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 第41-53页 |
第一节 域外有关人口贩运的立法 | 第41-46页 |
一 国际公约中人口贩运的相关规定 | 第41-42页 |
二 各国刑法中人口贩运的立法 | 第42-45页 |
三 中外立法比较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本罪的立法缺陷 | 第46-49页 |
一 法定刑设置较单一 | 第46-47页 |
二 保护对象局限于妇女、儿童 | 第47-49页 |
三 “可以”从轻处罚的条件不明确 | 第49页 |
第三节 对于本罪的完善建议 | 第49-53页 |
一 完善本罪的法定刑设置 | 第50-51页 |
二 更改罪名为收买人口罪 | 第51页 |
三 明确“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条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