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史、银行史论文

身份与主张:中国古代金融思想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17页
        1.2.1 国内文献综述第13-16页
        1.2.2 国外文献综述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1.4.1 创新第18页
        1.4.2 不足第18-19页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19-21页
第2章 金融思想家的时代与身份分布第21-29页
    2.1 金融思想家的选取第21-22页
    2.2 金融思想家的时代分布第22-24页
    2.3 金融思想家的身份分布第24-27页
    2.4 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金融思想的主题第29-43页
    3.1 有无主题第29-31页
    3.2 货币思想的主题第31-35页
        3.2.1 国家垄断铸币权第31-32页
        3.2.2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第32-34页
        3.2.3 运用货币为调节物价的杠杆第34-35页
    3.3 信用思想的主题第35-37页
        3.3.1 官营借贷理论第35-36页
        3.3.2 反对高利贷的思想第36-37页
    3.4 思想特点总结第37-41页
        3.4.1 传承方式的反复性第37-39页
        3.4.2 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第39-40页
        3.4.3 思想的领先性第40-41页
    3.5 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金融思想的采纳与实践第43-49页
    4.1 金融思想采纳情况第43-44页
    4.2 被采纳金融思想的实际效应分析第44-46页
    4.3 政策实施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第46-48页
        4.3.1 政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第46-47页
        4.3.2 统治阶级的影响第47-48页
    4.4 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对当代金融理论发展的启示第49-53页
    5.1 建立现代智囊团,增加决策科学性第49页
    5.2 融合东西方智慧,发展中国自己的金融理论第49-50页
    5.3 重视货币的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50-51页
    5.4 打击高利贷,防范诱发金融风险第51页
    5.5 小结第51-53页
结论和展望第53-55页
    1、结论第53页
    2、展望第53-55页
附录第55-63页
    附录1 提出金融思想时的官职第55-59页
    附录2 各时期金融思想梳理第59-62页
    附录3 金融思想采纳情况统计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砖国家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
下一篇: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