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国家重视职业教育 | 第9页 |
1.1.2 传统教学模式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 第9-10页 |
1.1.3 中职学情特点决定理实一体 | 第10页 |
1.1.4 信息技术类课程特点要求理实一体 | 第10-11页 |
1.1.5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弥补了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不足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概述 | 第19-26页 |
2.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9页 |
2.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2.2.1 理实教学有机结合 | 第19-20页 |
2.2.2 “教、学、做、评”一体化 | 第20页 |
2.2.3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 第20页 |
2.2.4 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 第20页 |
2.2.5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 第20-21页 |
2.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3.2 杜威的教学论 | 第21-22页 |
2.3.3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 | 第22页 |
2.4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 第22-24页 |
2.4.1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含义 | 第22-23页 |
2.4.2 “以人为本”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比较 | 第23-24页 |
2.5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5.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2.5.2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 第25页 |
2.6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调查 | 第26-51页 |
3.1 授课计划简况 | 第26-30页 |
3.2 问卷调查 | 第30-40页 |
3.2.1 问卷调查目的 | 第30-31页 |
3.2.2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31页 |
3.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40页 |
3.3 访谈调查 | 第40-45页 |
3.3.1 访谈提纲 | 第40-41页 |
3.3.2 访谈结果 | 第41-45页 |
3.4 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5-51页 |
3.4.1 授课计划不合理 | 第45-46页 |
3.4.2 授课方式单一,课堂吸引力差 | 第46页 |
3.4.3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 第46-47页 |
3.4.4 教学软硬件资源欠缺 | 第47-49页 |
3.4.5 教学评价片面化、形式化 | 第49页 |
3.4.6 学生基础薄弱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以人为本“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 第51-65页 |
4.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条件分析 | 第51-57页 |
4.1.1 硬件条件分析 | 第51-55页 |
4.1.2 软件条件分析 | 第55-57页 |
4.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设计 | 第57-65页 |
4.2.1 教学准备设计 | 第57-58页 |
4.2.2 教学实施设计 | 第58-60页 |
4.2.3 教学评价设计 | 第60-65页 |
第五章 以人为本“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 第65-77页 |
5.1 教学实践目的 | 第65页 |
5.2 教学实践对象 | 第65-66页 |
5.3 教学实践过程 | 第66-73页 |
5.4 教学实践结果 | 第73-77页 |
5.4.1 理论知识 | 第73-75页 |
5.4.2 实践技能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第77-78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一 | 第82-85页 |
附录二 | 第85-86页 |
附录三 | 第86-88页 |
附录四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