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25页 |
第二章 肿瘤细胞激活式纳米药物递送系统IONP@MSN/DOX-DNA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54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1.1 仪器 | 第25页 |
1.2 试剂 | 第25-26页 |
2 实验内容 | 第26-34页 |
2.1 阿霉素(DOX)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6-27页 |
2.1.1 DOX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6-27页 |
2.1.2 专属性 | 第27页 |
2.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7页 |
2.1.4 准确度实验 | 第27页 |
2.1.5 精密度实验 | 第27页 |
2.2 IONP@MSN-DNA的制备 | 第27-29页 |
2.2.1 氧化铁纳米粒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2 IONP@MSN的制备 | 第28页 |
2.2.3 IONP@MSN-Cl的制备 | 第28页 |
2.2.4 IONP@MSN-N3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5 单链DNA(ssDNA)溶液配制 | 第29页 |
2.2.6 识别miRNA-21的发卡状DNA的连接 | 第29页 |
2.3 IONP@MSN/DOX-DNA的制备 | 第29-30页 |
2.4 IONP@MSN/DOX-DNA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2.4.1 投料比的确定 | 第30页 |
2.4.2 震荡时间的确定 | 第30页 |
2.4.3 震荡速度的确定 | 第30-31页 |
2.5 IONP@MSN/DOX-DNA载药率的测定 | 第31页 |
2.6 IONP@MSN/DOX-DNA各阶段产物的表征 | 第31-33页 |
2.6.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 | 第31页 |
2.6.2 紫外全波长扫描(UV-Vis) | 第31-32页 |
2.6.3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第32页 |
2.6.4 能谱测试(EDS) | 第32页 |
2.6.5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 | 第32页 |
2.6.6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考察 | 第32页 |
2.6.7 孔径和比表面积的测试 | 第32页 |
2.6.8 磁性测试 | 第32-33页 |
2.6.9 水分散性与磁响应性的考察 | 第33页 |
2.6.10 IONP@MSN-DNA的体外磁共振成像能力考察 | 第33页 |
2.7 IONP@MSN/DOX-DNA的释药考察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52页 |
3.1 阿霉素(DOX)含量测定 | 第34-36页 |
3.1.1 DOX的紫外检测波长 | 第34页 |
3.1.2 DOX的标准曲线 | 第34-35页 |
3.1.3 准确度 | 第35页 |
3.1.4 精密度 | 第35-36页 |
3.2 IONP@MSN/DOX-DNA的制备过程 | 第36-37页 |
3.3 IONP@MSN/DOX-DNA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37-41页 |
3.3.1 投料比的确定 | 第37-39页 |
3.3.2 震荡时间的确定 | 第39-40页 |
3.3.3 震荡速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3.4 IONP@MSN/DOX-DNA的载药率 | 第41页 |
3.5 IONP@MSN/DOX-DNA各阶段产物的表征结果 | 第41-50页 |
3.5.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图 | 第41-42页 |
3.5.2 紫外全波长扫描(UV-Vis)图 | 第42-43页 |
3.5.3 X射线衍射测试(XRD)图 | 第43-44页 |
3.5.4 能谱分析(EDS)结果 | 第44-45页 |
3.5.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图 | 第45-46页 |
3.5.7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考察结果 | 第46-47页 |
3.5.8 孔径和比表面积的测试 | 第47-48页 |
3.5.9 磁性测试结果 | 第48-49页 |
3.5.10 水分散性与磁响应性结果 | 第49-50页 |
3.5.11 IONP@MSN-DNA体外磁共振信号强度 | 第50页 |
3.6 IONP@MSN/DOX-DNA的释药行为 | 第50-5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IONP@MSN/DOX-DNA的细胞水平研究 | 第54-67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54-56页 |
1.1 仪器 | 第54页 |
1.2 试剂 | 第54-55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5-56页 |
2 实验内容 | 第56-60页 |
2.1 细胞的培养 | 第56-57页 |
2.1.1 细胞培养前的准备 | 第56页 |
2.1.2 细胞复苏 | 第56页 |
2.1.3 细胞传代 | 第56-57页 |
2.1.4 细胞冻存 | 第57页 |
2.2 RT-PCR实验 | 第57页 |
2.3 发卡状DNA在细胞内的构像变化能力实验 | 第57-58页 |
2.4 细胞摄取及药物释放实验 | 第58页 |
2.5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8-59页 |
2.5.1 CCK-8试剂盒法的操作步骤 | 第58-59页 |
2.5.2 载体系统对HL-7702和HepG2细胞的毒性实验 | 第59页 |
2.5.3 制剂对HL-7702和HepG2细胞抑制率的影响 | 第59页 |
2.6 细胞凋亡实验 | 第59-6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3.1 RT-PCR实验结果 | 第60页 |
3.2 发卡状DNA在细胞内的构像变化能力 | 第60-61页 |
3.3 纳米系统在不同细胞中DOX的释放 | 第61-63页 |
3.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3-64页 |
3.4.1 载体系统对HL-7702和HepG2细胞的毒性实验结果 | 第63页 |
3.4.2 制剂对HL-7702和HepG2细胞抑制率的影响结果 | 第63-64页 |
3.5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IONP@MSN/DOX-DNA的动物水平研究 | 第67-85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67-68页 |
1.1 仪器 | 第67页 |
1.2 试剂 | 第67-68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8页 |
2 实验内容 | 第68-71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68页 |
2.2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第68页 |
2.3 载体IONP@MSN-DNA在裸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 第68-69页 |
2.3.1 IONP@MSN/IR783-DNA的制备 | 第69页 |
2.3.2 IONP@MSN/IR783-DNA在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第69页 |
2.4 载体IONP@MSN-DNA在裸鼠体内磁共振成像研究 | 第69-70页 |
2.5 IONP@MSN/DOX-DNA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70-71页 |
2.5.1 实验分组及数据测定 | 第70页 |
2.5.2 裸鼠血常规和肝功能的检查 | 第70页 |
2.5.3 裸鼠肿瘤抑制率实验 | 第70-71页 |
2.5.4 裸鼠肿瘤部位的DOX释放情况考察 | 第71页 |
2.5.5 HE染色病理切片考察 | 第71页 |
2.5.6 TUNEL凋亡考察 | 第7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3页 |
3.1 载体IONP@MSN-DNA在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 | 第71-73页 |
3.2 IONP@MSN-DNA裸鼠体内磁共振成像结果 | 第73-74页 |
3.3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74-76页 |
3.3.1 荷瘤裸鼠平均相对瘤体积和体重变化 | 第74-76页 |
3.4 裸鼠血常规和肝功能的检查结果 | 第76-78页 |
3.5 肿瘤抑制率 | 第78-79页 |
3.6 裸鼠肿瘤部位的DOX释放情况 | 第79-80页 |
3.7 HE染色病理切片 | 第80-82页 |
3.8 TUNEL凋亡 | 第82-8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个人简介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