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消能减震装置的分类及革新 | 第12-14页 |
1.2.1 位移相关型消能减震装置 | 第12-13页 |
1.2.2 速度相关型消能减震装置 | 第13-14页 |
1.2.3 其他类型消能减震装置 | 第14页 |
1.3 消能减震结构的应用及前景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论文构成 | 第16-19页 |
2章 消能减震结构的反应控制原理 | 第19-29页 |
2.1 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力学控制原理 | 第19-24页 |
2.1.1 减震结构控制地震反应的原理 | 第19-20页 |
2.1.2 阻尼器与附加体系的力学模型 | 第20-22页 |
2.1.3 减震结构的滞回特性及其效应 | 第22-24页 |
2.2 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能量控制原理 | 第24-29页 |
3章 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29-41页 |
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9-33页 |
3.1.1 附加有效阻尼比的计算 | 第29-32页 |
3.1.2 振型分解法 | 第32-33页 |
3.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3.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33-34页 |
3.2.2 水平侧向力加载模式 | 第34-35页 |
3.2.3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3.3 时程分析法 | 第36-41页 |
3.3.1 直接积分法 | 第36-39页 |
3.3.2 快速非线性分析法(FNA) | 第39-40页 |
3.3.3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 第40-41页 |
4章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 | 第41-59页 |
4.1 基于等效线性化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 第41-48页 |
4.1.1 单质点体系减震结构的设计 | 第41-42页 |
4.1.2 等效周期和等效阻尼比 | 第42-44页 |
4.1.3 减震性能曲线的绘制方法 | 第44-48页 |
4.1.4 多质点体系减震结构的设计 | 第48页 |
4.2 基于位移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 第48-50页 |
4.2.1 位移反应谱 | 第48-49页 |
4.2.2 消能减震结构基于位移设计流程 | 第49-50页 |
4.3 消能减震加固法 | 第50-52页 |
4.3.1 既有建筑的性能评估 | 第50-51页 |
4.3.2 消能减震加固设计流程 | 第51-52页 |
4.4 能量设计法 | 第52-59页 |
4.4.1 地震输入能量 | 第53-54页 |
4.4.2 能量反应谱 | 第54-56页 |
4.4.3 阻尼器耗能 | 第56-57页 |
4.4.4 能量设计法流程 | 第57-59页 |
5章 拆分设计法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 第59-95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9-60页 |
5.2 房屋结构抗震鉴定情况 | 第60-65页 |
5.2.1 荷载取值 | 第60页 |
5.2.2 房屋抗震能力现状评估 | 第60-65页 |
5.3 消能减震加固设计 | 第65-72页 |
5.3.1 目标性能的确定 | 第65-66页 |
5.3.2 单自由度体系黏滞阻尼器需求量 | 第66-67页 |
5.3.3 多自由度体系黏滞阻尼器的分配 | 第67-72页 |
5.4 消能减震效果分析 | 第72-90页 |
5.4.1 地震反应的输入确定 | 第72-74页 |
5.4.2 结构增设消能减震支撑后的效果分析 | 第74-87页 |
5.4.3 阻尼器耗能情况 | 第87-90页 |
5.5 结构附加有效阻尼比后抗震能力验算 | 第90-92页 |
5.6 小结 | 第92-95页 |
6章 消能减震结构的能量设计方法 | 第95-103页 |
6.1 目标阻尼比的确定 | 第95页 |
6.2 能量设计方法流程 | 第95-98页 |
6.2.1 设计能量反应谱 | 第95-98页 |
6.2.2 阻尼器需求数量 | 第98页 |
6.3 减震性能及阻尼比验算 | 第98-100页 |
6.4 结构附加有效阻尼比后中震弹性验算 | 第100-102页 |
6.5 小结 | 第102-103页 |
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7.1 结论 | 第103-104页 |
7.2 展望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