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人体数据的不同体型女裤基型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14-30页 |
2.1 人体测量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2.1.1 接触式测量方法 | 第14-15页 |
2.1.2 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 第15-16页 |
2.2 体型分类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2.3 女子下体体型与裤装结构关系研究 | 第18-29页 |
2.3.1 女子下体体型特征研究 | 第18-22页 |
2.3.2 女子下体与裤装结构关系 | 第22-26页 |
2.3.3 人体下体功能区域划分 | 第26-27页 |
2.3.4 国内外裤装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女子下体体型分类 | 第30-49页 |
3.1 测量准备 | 第30-33页 |
3.1.1 测量对象的确定 | 第30页 |
3.1.2 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确定 | 第30页 |
3.1.3 人体下体测量部位的确定 | 第30-32页 |
3.1.4 样本数的确定 | 第32-33页 |
3.2 人体测量数据预处理 | 第33-35页 |
3.2.1 奇异值检验 | 第33-34页 |
3.2.2 测量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 第34-35页 |
3.3 测量数据分析 | 第35-46页 |
3.3.1 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 第35-37页 |
3.3.2 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3.3.3 因子分析 | 第39-42页 |
3.3.4 聚类分析 | 第42-46页 |
3.4 女子下体体型划分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建立裤装模型 | 第49-87页 |
4.1 三维人体数据预处理 | 第49-52页 |
4.1.1 三维人体数据格式转化 | 第49-50页 |
4.1.2 人体模型裆部盲区修复 | 第50-52页 |
4.2 建立裤装裆弧线模型 | 第52-54页 |
4.2.1 确定裆弧线基础线 | 第52-53页 |
4.2.2 建立裤装裆弧线模型 | 第53-54页 |
4.3 建立上裆结构模型 | 第54-71页 |
4.3.1 腰腹臀部体型分析 | 第54页 |
4.3.2 腰腹臀截面提取 | 第54-55页 |
4.3.3 截面坐标提取及对称化处理 | 第55-57页 |
4.3.4 截面曲线插值 | 第57-62页 |
4.3.5 腰臀部松量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4.3.6 松量模型曲率中心设置 | 第63-64页 |
4.3.7 省道位置设定 | 第64-65页 |
4.3.8 腰部省道量确定 | 第65-70页 |
4.3.9 裤装基础结构的绘制 | 第70-71页 |
4.4 构建下裆结构模型 | 第71-78页 |
4.4.1 裤装腿部造型设计 | 第71-73页 |
4.4.2 中裆省道位置设置 | 第73-75页 |
4.4.3 中裆省道量设置 | 第75-78页 |
4.5 样裤结构分析 | 第78-86页 |
4.5.1 样裤结构因子变化分析 | 第78-84页 |
4.5.2 样裤板型变化 | 第84-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5 样裤试穿与评价 | 第87-97页 |
5.1 样裤试穿 | 第87-90页 |
5.1.1 试穿对象选取 | 第87页 |
5.1.2 试穿环境 | 第87页 |
5.1.3 试穿效果 | 第87-90页 |
5.2 样裤评价 | 第90-96页 |
5.2.1 评价指标 | 第90页 |
5.2.2 评价标尺 | 第90-91页 |
5.2.3 评价者选取 | 第91-92页 |
5.2.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92-9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 1 马丁测量与三维人体测量的结果比较 | 第103-104页 |
附录 2 主要测量部位箱式图 | 第104-106页 |
附录 3 主要测量部位Q-Q图 | 第106-108页 |
附录 4 相关性检验 | 第108-121页 |
攻读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表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