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9-11页 |
1.1.1 背景一:乡村空间呈现新的特征及规律 | 第9-10页 |
1.1.2 背景二:空间机制研究缺失造成弊病 | 第10-11页 |
1.1.3 课题缘起:空间发展机制研究的典型个案——袁家村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 袁家村空间 | 第12-13页 |
1.3.2 空间发展机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9页 |
2.1 国内外乡村空间发展的研究 | 第17-24页 |
2.1.1 乡村聚落地理学视角 | 第17-22页 |
2.1.2 城乡规划学科视角 | 第22-23页 |
2.1.3 其它学科视角 | 第23页 |
2.1.4 小结 | 第23-24页 |
2.2 国内外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的研究 | 第24-29页 |
2.2.1 国外研究 | 第24-25页 |
2.2.2 国内研究 | 第25-26页 |
2.2.3 小结 | 第26-29页 |
3 袁家村空间演进 | 第29-65页 |
3.1 第一阶段:自然生态制约下的传统聚落空间 | 第29-35页 |
3.1.1 小农家庭经济基础 | 第30页 |
3.1.2 农业文明的底色 | 第30-31页 |
3.1.3 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 | 第31-35页 |
3.2 第二阶段:国家意识建构下的空间迷失 | 第35-41页 |
3.2.1 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造 | 第35-37页 |
3.2.2 封闭与低效的社会经济实体 | 第37-39页 |
3.2.3 迷失的聚落空间 | 第39-41页 |
3.3 第三阶段:制度变迁下的集体空间发展 | 第41-45页 |
3.3.1 集体主义规范兴起 | 第41-42页 |
3.3.2 集体组织优势初显 | 第42-43页 |
3.3.3 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 第43-45页 |
3.4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下的工业强村 | 第45-52页 |
3.4.1 政治经济体制的再度改造 | 第45-46页 |
3.4.2 工贸业的蓬勃发展 | 第46-49页 |
3.4.3 集体社会组织的延续 | 第49-50页 |
3.4.4 空间的高速增长 | 第50-52页 |
3.5 第五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空间衰退 | 第52-58页 |
3.5.1 市场经济环境完善下的冲击 | 第52-53页 |
3.5.2 集体化产权结构的调整 | 第53-55页 |
3.5.3 集体社会组织的瓦解 | 第55-56页 |
3.5.4 乡村空间的衰退 | 第56-58页 |
3.6 第六阶段:旅游业发展下的空间复兴 | 第58-65页 |
3.6.1 村集体带动下的新经济体 | 第58-59页 |
3.6.2 社会组织化与多元化 | 第59-60页 |
3.6.3 乡村空间的复兴 | 第60-65页 |
4 袁家村空间发展机制 | 第65-87页 |
4.1 空间发展的外部影响机制 | 第65-71页 |
4.1.1 自然环境因素——基础作用 | 第65-66页 |
4.1.2 政策环境因素——强制作用 | 第66-68页 |
4.1.3 要素环境因素——促发作用 | 第68-71页 |
4.2 空间发展的内部要素及其作用 | 第71-78页 |
4.2.1 经济要素——核心动力 | 第71-74页 |
4.2.2 社会要素——基本动力 | 第74-76页 |
4.2.3 制度要素——内在动力 | 第76-78页 |
4.3 内部要素间相互作用过程 | 第78-85页 |
4.3.1 制度-经济作用 | 第78-80页 |
4.3.2 社会-制度作用 | 第80-81页 |
4.3.3 社会-经济作用 | 第81-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建议与启示 | 第87-93页 |
5.1 袁家村空间规划建议 | 第87-91页 |
5.1.1 袁家村空间规划及预期 | 第87-90页 |
5.1.2 袁家村空间规划建议 | 第90-91页 |
5.2 乡村空间规划启示 | 第91-93页 |
5.2.1 多维度空间的目标 | 第91-92页 |
5.2.2 从空间设计至机制建构的手段 | 第92-93页 |
6 结语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主要研究价值 | 第94页 |
6.3 存在不足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图表目录 | 第107-111页 |
附录 | 第111-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