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消费观转变背景下“校园贷”基本概述 | 第14-24页 |
2.1 消费观基本内涵 | 第14-17页 |
2.1.1 消费观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2 消费观转变的原因 | 第15-17页 |
2.1.3 消费观转变的特征 | 第17页 |
2.2 “校园贷”的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2.2.1 “校园贷”的基本含义 | 第17-18页 |
2.2.2 “校园贷”的基本类别 | 第18-20页 |
2.2.3 “校园贷”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2.3 “校园贷”反映出的不良消费观 | 第21-24页 |
2.3.1 虚荣攀比造成的负债消费 | 第21-22页 |
2.3.2 好逸恶劳导致的享受消费 | 第22页 |
2.3.3 从众跟风诱发的盲目消费 | 第22-24页 |
第3章 “校园贷”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 | 第24-29页 |
3.1 学生个人面临的风险问题 | 第24-25页 |
3.1.1 高额逾期 | 第24页 |
3.1.2 信息泄露 | 第24-25页 |
3.1.3 暴力催收 | 第25页 |
3.2 家庭面临的风险问题 | 第25-27页 |
3.2.1 财产损失 | 第25-26页 |
3.2.2 人身伤害 | 第26页 |
3.2.3 家庭矛盾 | 第26-27页 |
3.3 学校面临的风险问题 | 第27-29页 |
3.3.1 家校校生纠纷 | 第27-28页 |
3.3.2 校风学风失范 | 第28页 |
3.3.3 校园文化污染 | 第28-29页 |
第4章 家校结合的“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9-34页 |
4.1 家校结合的“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必要性 | 第29-30页 |
4.1.1 两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 第29页 |
4.1.2 两者教育问题的共同性 | 第29-30页 |
4.1.3 两者差异性决定了结合的必要性 | 第30页 |
4.2 家校结合的“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可行性 | 第30-34页 |
4.2.1 家校结合的现实依据 | 第30-32页 |
4.2.2 家校结合的法律依据 | 第32页 |
4.2.3 家校结合的国外借鉴 | 第32-34页 |
第5章 家校结合的“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机制 | 第34-41页 |
5.1 部门联动筑牢家校结合机制的学校侧基础 | 第34-36页 |
5.1.1 依托“智慧校园”开通家校信息共享绿色通道 | 第34页 |
5.1.2 建立学生重要事项家校双向主动反馈机制 | 第34-35页 |
5.1.3 搭建家、校、生互动的网络平台 | 第35页 |
5.1.4 发挥课堂教学的消费观教育作用 | 第35-36页 |
5.2 “五长”协同构建家校结合机制的伦理关系基础 | 第36-38页 |
5.2.1 以学生为中心环节的“五长”伦理关系 | 第36页 |
5.2.2 以家长为指向的“五长”协同机制 | 第36-37页 |
5.2.3 发挥“五长”伦理关系作用的保障机制 | 第37页 |
5.2.4 完善“五长”协同的日常消费观教育模式 | 第37-38页 |
5.3 丰富家校结合机制的实施途径 | 第38-40页 |
5.3.1 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型群团组织 | 第38页 |
5.3.2 构建“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 第38-39页 |
5.3.3 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 第39页 |
5.3.4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机制 | 第39-40页 |
5.4 创新家校结合机制的渠道 | 第40-41页 |
5.4.1 建立专项教育基金会 | 第40页 |
5.4.2 探索设立校园社区银行 | 第40-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