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act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3-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二、社会救助文献回顾 | 第14-20页 |
(一) 对社会救助理论基础的分析 | 第14-15页 |
(二) 对社会救助发展现状的分析 | 第15-17页 |
(三) 从政府责任角度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四) 我国借鉴国外社会救助发展经验的研究 | 第19-2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第21-32页 |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二、国内外关于社会正义的理论 | 第22-29页 |
(一) 从社会制度角度探讨社会正义的原则 | 第22-25页 |
(二) 从人性、道德和观念的角度分析社会正义实现的可能 | 第25-27页 |
(三) 社会正义的衡量标准 | 第27-28页 |
(四) 多种参与主体的社会正义观念 | 第28-29页 |
三、创新点和研究思路 | 第29-32页 |
(一) 概念和研究思路框架 | 第29-30页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社会救助的理念和政策指导 | 第32-38页 |
一、宪法指导——社会救助的方向指引 | 第32-33页 |
二、党的理念——社会救助的政治原则 | 第33-35页 |
(一) 社会救助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 | 第33-34页 |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正义和社会救助 | 第34页 |
(三) 社会救助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 第34-35页 |
三、政府政策——社会救助的制度建构 | 第35-38页 |
(一) 中国社会救助的萌芽和制度化的初步形成 | 第35页 |
(二)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发展状况和特点 | 第35-38页 |
第四部分 青岛市社会救助的发展成效和问题 | 第38-55页 |
一、青岛市城市困难群体生存状况 | 第38页 |
二、青岛市社会救助的发展现状和成效 | 第38-51页 |
(一) 注重政策的顶层规划并加强制度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 第39-41页 |
(二) 社会救助发展状况走在全国前列 | 第41-44页 |
(三) 注重社会救助的信息化和收入核查 | 第44-45页 |
(四) 创新社会救助的工作机制 | 第45-47页 |
(五) 提升社会救助的规范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 第47-49页 |
(六) 发展分类救助并保障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第49-51页 |
三、青岛市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一) 社会救助标准在大城市中处于偏低位置且增速放缓 | 第51-52页 |
(二) 被救助者出现社会救助依赖现象 | 第52-53页 |
(三) 社会救助的基层力量仍旧薄弱 | 第53页 |
(四) 政策法规不健全且缺乏前瞻性 | 第53-55页 |
第五部分 青岛市社会救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55-62页 |
一、建立民政主管的一体化社会救助制度 | 第55-57页 |
二、提高各级财政对社会救助投入比例 | 第57-58页 |
三、逐步使贫困线和低保标准两线合一 | 第58页 |
四、加强对农村和流动困难人员的社会救助 | 第58-59页 |
五、加强基层社会救助能力建设 | 第59-60页 |
六、提高救助标准且关注支出型贫困的社会救助 | 第60-62页 |
第六部分 研究总结与讨论 | 第62-65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62页 |
二、讨论与不足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