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寄生虫学论文--兽医蠕虫学论文

细粒棘球绦虫LAP与TIM原核表达与ELISA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估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英文缩略语表第11-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 细粒棘球蚴病概述第12-14页
        1.1 病原第12-13页
        1.2 流行病学第13页
        1.3 诊断方法第13-14页
        1.4 展望第14页
    2 亮氨酸氨基肽酶与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研究进展第14-16页
        2.1 亮氨酸氨基肽酶基因第14-15页
        2.2 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第15-16页
    3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17-71页
    第一章 细粒棘球绦虫亮氨酸氨基肽酶的特征分析以及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第17-49页
        1 材料与试剂第18-22页
            1.1 试验动物第18页
            1.2 虫体第18-19页
            1.3 主要试剂第19-20页
            1.4 主要仪器第20页
            1.5 常用缓冲液和培养基的配制第20-21页
            1.6 主要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第21-22页
        2 方法第22-33页
            2.1 细粒棘球绦虫总RNA的提取第22-23页
            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第23页
            2.3 Eg-LAP基因的扩增第23-24页
            2.4 PCR产物的回收第24-25页
            2.5 Eg-LAP基因克隆、鉴定及转化第25-26页
            2.6 重组Eg-LA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26-28页
            2.7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28-29页
            2.8 重组蛋白抗原性分析第29-30页
            2.9 免疫荧光定位第30-31页
            2.10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第31-33页
        3 结果第33-47页
            3.1 Eg-LAP基因的扩增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3-37页
            3.2 重组Eg-LAP的表达与抗原性分析第37-40页
            3.3 Eg-LAP在细粒棘球绦虫各阶段的定位第40-41页
            3.4 ELISA第41-47页
        4 讨论第47-49页
            4.1 Eg-LAP的基本特征分析第47页
            4.2 Eg-LAP在虫体各个时期的定位分析第47-48页
            4.3 rEg-LAP的诊断第48-49页
    第二章 细粒棘球绦虫磷酸丙糖异构酶的特征分析第49-71页
        1 材料与试剂第50页
            1.1 试验动物第50页
            1.2 虫体第50页
            1.3 主要试剂第50页
            1.4 主要仪器第50页
            1.5 常用缓冲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第50页
            1.6 主要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第50页
        2 方法第50-53页
            2.1 细粒棘球绦虫总RNA的提取第50页
            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第50-51页
            2.3 Eg-TIM基因的扩增第51页
            2.4 PCR产物的回收第51页
            2.5 Eg-TIM基因克隆、鉴定及转化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1页
            2.6 重组Eg-TIM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51-52页
            2.7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52页
            2.8 重组蛋白抗原性分析第52页
            2.9 免疫荧光定位第52页
            2.10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第52-53页
        3 结果第53-69页
            3.1 Eg-TIM基因的扩增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3-60页
            3.2 重组Eg-TIM的表达与抗原性分析第60-63页
            3.3 Eg-TIM在细粒棘球绦虫各阶段的定位第63-64页
            3.4 ELISA第64-69页
        4 讨论第69-71页
            4.1 Eg-TIM的基本特征分析第69页
            4.2 内源性Eg-TIM的定位第69-70页
            4.3 rEg-TIM的诊断第70-71页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第71-72页
    一、结论第71页
    二、创新点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鸡苦味受体基因家族(Tas2rs)遗传多样性及Tas2r3基因对不同苦味物质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黄曲霉毒素B1通过死亡受体通路诱导肝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