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基于响应面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设计参数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历程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现状第13-14页
    1.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病害问题第14-17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钢桥疲劳基本理论第19-31页
    2.1 疲劳概述第19-21页
        2.1.1 与疲劳有关的几个概念第19-20页
        2.1.2 结构疲劳破坏的过程第20-21页
    2.2 疲劳积伤理论第21-25页
        2.2.1 线性疲劳积伤理论第21-22页
        2.2.2 非线性疲劳积伤理论第22-24页
        2.2.3 双线性疲劳积伤理论第24-25页
    2.3 疲劳荷载谱和疲劳应力谱第25-27页
        2.3.1 荷载谱第25-26页
        2.3.2 应力谱第26-27页
    2.4 疲劳验算第27-29页
        2.4.1 常幅疲劳验算第28页
        2.4.2 等效应力幅验算第28页
        2.4.3 基于车辆荷载频值谱的损伤度计算验算第28-29页
    2.5 钢桥抗疲劳设计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构造细节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第31-47页
    3.1 概述第31页
    3.2 纵肋与面板纵向连接构造的疲劳试验第31-39页
        3.2.1 试验设计第33-34页
        3.2.2 试验测点布置第34-35页
        3.2.3 加载方案第35页
        3.2.4 主要测试结果第35-37页
        3.2.5 有限元模型结果第37-39页
    3.3 横隔板U肋交叉处构造细节的疲劳试验第39-46页
        3.3.1 理论分析第40-43页
        3.3.2 试验方案第43-44页
        3.3.3 主要实验测试结果第44-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设计参数研究第47-73页
    4.1 响应面法第47-51页
        4.1.1 响应面的原理第48页
        4.1.2 响应面分析的实验设计第48-50页
        4.1.3 响应面优化设计的流程第50-51页
    4.2 有限元分析模型第51-72页
        4.2.1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51-52页
        4.2.2 计算模型及计算荷载第52-54页
        4.2.3 主要验算的疲劳细节第54页
        4.2.4 试验设计和计算结果第54-62页
        4.2.5 构造响应面模型第62-66页
        4.2.6 试验响应值与函数预测值的对比第66-67页
        4.2.7 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第67页
        4.2.8 目标优化分析第67-72页
    4.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过的科研项目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枢纽站运输组织优化研究
下一篇:公路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构造细节的热点应力分析及疲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