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以武书连榜、网大榜、校友会榜、中评榜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章 引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关于大学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内关于大学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四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 | 第17-31页 |
第一节 武书连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 第17-21页 |
一、武书连排行榜发展沿革 | 第17-19页 |
二、武书连排行榜的特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网大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 第21-24页 |
一、网大排行榜的发展沿革 | 第21-23页 |
二、网大排行榜的演变特点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校友会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 第24-27页 |
一、校友会排行榜的发展沿革 | 第24-26页 |
二、校友会排行榜的演变特点 | 第26-27页 |
第四节 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排行榜的指标体系 | 第27-31页 |
一、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行榜的发展沿革 | 第27-29页 |
二、演变特点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四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理念及构型比较 | 第31-47页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比较 | 第31-34页 |
一、武书连榜的指标体系设计理念 | 第31-32页 |
(一) 注重社会贡献 | 第31页 |
(二) 强调办学规模 | 第31页 |
(三) 注重教学和自然科学研究 | 第31-32页 |
二、网大榜的指标体系设计理念 | 第32页 |
(一) 重视高校的办学效益 | 第32页 |
(二) 注重高校科研实力 | 第32页 |
(三) 突出学校声誉 | 第32页 |
三、校友会榜的指标体系设计理念 | 第32-33页 |
(一) 侧重高校竞争力 | 第32-33页 |
(二) 凸显被评高校的历史成就和现时水平 | 第33页 |
(三) 重视高校科研能力 | 第33页 |
四、中评榜的指标体系设计理念 | 第33-34页 |
(一) 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映高校办学水平 | 第33页 |
(二) 强调分类比较 | 第33-34页 |
(三) 重视网络影响力 | 第34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型比较 | 第34-47页 |
一、指标体系内容比较 | 第34-41页 |
(一) 教育投入指标分析 | 第35-37页 |
(二) 教育过程指标分析 | 第37-38页 |
(三) 教育产出指标分析 | 第38-41页 |
二、指标体系权重比较 | 第41-47页 |
(一) 权重结构比较 | 第41-43页 |
(二) 典型指标权重比较 | 第43-47页 |
第四章 四种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分析 | 第47-57页 |
第一节 量化比较分析的理论依据与数据的选择 | 第47-52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47页 |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分析 | 第47-52页 |
第二节 湖南省部分高校排行情况分析 | 第52-57页 |
一、湖南省部分高校在四大排行榜中的整体情况分析 | 第52-55页 |
二、湖南师范大学在四大排行榜中的量化分析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分析结论及相关建议 | 第57-64页 |
第一节 分析结论 | 第57-60页 |
一、四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共性 | 第57-58页 |
(一) 依据客观的评价数据 | 第57页 |
(二) 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 第57页 |
(三) 可用于比较的数据 | 第57页 |
(四) 积极的引导作用 | 第57-58页 |
二、四种评价指标体系各自的特色 | 第58-59页 |
三、四大排行榜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一) 共同问题 | 第59-60页 |
(二) 个别问题 | 第60页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第60-64页 |
一、政府应建立高校数据库系统 | 第60-61页 |
二、培育“差异性”排行理念 | 第61-62页 |
三、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 | 第62-64页 |
(一) 重视定性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62页 |
(二) 增加反映学生情况指标权重 | 第62页 |
(三) 增设人均教育经费指标 | 第62-63页 |
(四) 增设用人单位评价指标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