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以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本文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发生机理及变形规律和受力特点 | 第18-35页 |
2.1 近年来国内发生软弱围岩大变形的案例 | 第18-20页 |
2.2 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定义以及发生机理 | 第20-28页 |
2.2.1 软岩的定义 | 第20-22页 |
2.2.2 高地应力的定义 | 第22页 |
2.2.3 大变形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4 软岩大变形的发生机理 | 第23-28页 |
2.3 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变形规律 | 第28-29页 |
2.4 大梁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分析 | 第29-35页 |
2.4.1 工程概况 | 第29-30页 |
2.4.2 试验段地质概况与大变形特征 | 第30页 |
2.4.3 初始地应力试验结果以及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 第30-33页 |
2.4.4 大梁隧道围岩变形监测结果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开挖进尺对于软岩大变形隧道最佳支护时机的影响 | 第35-54页 |
3.1 最佳支护时机的定义 | 第35-43页 |
3.1.1 围岩的自承载能力 | 第35-38页 |
3.1.2 围岩应力释放 | 第38-40页 |
3.1.3 围岩稳定性分析理论 | 第40-41页 |
3.1.4 最佳支护时机在实际工程中的定义 | 第41-43页 |
3.2 大梁隧道最佳支护时机的计算 | 第43-48页 |
3.3 开挖进尺对最佳支护时机的影响 | 第48-52页 |
3.3.1 开挖进尺为1m的情况 | 第49-50页 |
3.3.2 开挖进尺为1.5m的情况 | 第50-51页 |
3.3.3 开挖进尺为2m的情况 | 第51-52页 |
3.3.4 开挖进尺为2.5m的情况 | 第52页 |
3.4 开挖进尺与最佳支护时机之间的关系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尺寸效应对于软岩大变形隧道最佳支护时机的影响 | 第54-75页 |
4.1 高速铁路隧道大断面 | 第54-58页 |
4.1.1 大断面隧道的基本受力特征 | 第55-56页 |
4.1.2 不同截面形式下的围岩应力状态 | 第56-58页 |
4.2 高速铁路隧道空间效应 | 第58-61页 |
4.2.1 空间效应定义 | 第58-59页 |
4.2.2 空间效应的纵向变形规律曲线 | 第59-60页 |
4.2.3 空间效应与隧道最佳支护时机的关系 | 第60-61页 |
4.3 高速铁路隧道尺寸效应 | 第61-68页 |
4.3.1 隧道围岩的材料变形 | 第62-63页 |
4.3.2 隧道围岩的结构变形 | 第63-66页 |
4.3.3 尺寸效应对围岩材料变形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4 尺寸效应对围岩结构变形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 开挖断面尺寸对于最佳支护时机的影响 | 第68-74页 |
4.4.1 开挖断面大小为85m~2的情况 | 第69-70页 |
4.4.2 开挖断面大小为100m~2的情况 | 第70-71页 |
4.4.3 开挖断面大小为130m~2的情况 | 第71-72页 |
4.4.4 开挖断面大小为145m~2的情况 | 第72-73页 |
4.4.5 开挖断面大小为160m~2的情况 | 第73-74页 |
4.5 断面大小与最佳支护时机的对应关系 | 第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锚杆在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中的应用以及对最佳支护时机的影响 | 第75-94页 |
5.1 锚杆的作用 | 第75-83页 |
5.1.1 锚杆的发展历史以及分类 | 第75-77页 |
5.1.2 锚杆的作用机理 | 第77-79页 |
5.1.3 锚杆的破坏方式和破坏机理 | 第79-83页 |
5.2 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中锚杆的应用 | 第83-86页 |
5.2.1 短锚杆在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中的应用 | 第83-84页 |
5.2.2 长锚杆在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中的应用 | 第84-85页 |
5.2.3 长短锚杆组合使用在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中应用 | 第85-86页 |
5.3 锚杆的使用对于最佳支护时机的影响 | 第86-93页 |
5.3.1 全长锚杆对于最佳支护时机的影响 | 第86-89页 |
5.3.2 长度组合锚杆对于最佳支护时机的影响 | 第89-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