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目次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22页 |
1.1 材料 | 第14-16页 |
1.1.1 实验试剂 | 第14-15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15-16页 |
1.2 方法 | 第16-21页 |
1.2.1 细菌培养 | 第16页 |
1.2.2 中性粒细胞分离(不连续的密度梯度血浆-Percoll离心法) | 第16-17页 |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性粒细胞观察不同作用时间NETs形成率检测 | 第17页 |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性粒细胞观察不同作用时间NETs杀菌率的检测 | 第17-18页 |
1.2.5 DNA酶(DNase Ⅰ)对NETs形成率的影响 | 第18页 |
1.2.6 DNA酶(DNase Ⅰ)对NETs形成率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7 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率的影响 | 第19页 |
1.2.8 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NETs杀菌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9 NETs免疫荧光染色 | 第20-21页 |
1.3 NETs的定量方法 | 第21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2 结果 | 第22-34页 |
2.1 Percoll离心法分离中性粒细胞 | 第22页 |
2.2 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 | 第22-23页 |
2.3 NETs免疫荧光染色 | 第23-25页 |
2.4 DNA酶(Dnase Ⅰ)对NETs的作用 | 第25-27页 |
2.5 中性粒细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不同时间NETs的形成率和杀菌率 | 第27-30页 |
2.6 地塞米松对NETs形成率的影响 | 第30-33页 |
2.7 地塞米松对NETs的杀菌效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8页 |
4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综述 | 第4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