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豌豆种质资源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1.1.1 豌豆的起源与传播 | 第9页 |
1.1.2 豌豆的生产与分布 | 第9-11页 |
1.1.3 豌豆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利用 | 第11-12页 |
1.2 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核心种质资源的构建 | 第12-13页 |
1.2.2 核心种质的评价与利用 | 第13页 |
1.2.3 豌豆核心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豌豆分子标记的开发研究 | 第14-16页 |
1.3.1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选择 | 第14页 |
1.3.2 SSR分子标记的开发方法 | 第14-15页 |
1.3.3 豌豆SSR标记的开发进展 | 第15-16页 |
1.4 豌豆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1 遗传多样性概述及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基于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6-17页 |
1.4.3 基于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7-1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豌豆SSR引物的开发及筛选 | 第19-27页 |
2.1 材料 | 第19-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试剂准备 | 第21页 |
2.2.2 DNA提取与检测 | 第21-22页 |
2.2.3 PCR扩增体系与程序 | 第22页 |
2.2.4 变性SS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22-23页 |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3页 |
2.3 引物筛选 | 第23页 |
2.3.1 初筛SSR引物 | 第23页 |
2.3.2 复筛SSR引物 | 第23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2.4.1 PCR体系的建立 | 第23页 |
2.4.2 初筛引物结果 | 第23-24页 |
2.4.3 复筛引物结果 | 第24-26页 |
2.5 讨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豌豆核心种质资源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7-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材料 | 第27-28页 |
3.1.2 性状调查 | 第28页 |
3.1.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8页 |
3.2 结果分析与统计 | 第28-33页 |
3.2.1 参试豌豆核心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布 | 第28-31页 |
3.2.2 国内外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31-32页 |
3.2.3 参试豌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群体结构剖析 | 第32-33页 |
3.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4章 豌豆核心种质资源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4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4.2.1 群体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5页 |
4.2.2 SSR引物 | 第35页 |
4.2.3 PCR扩增体系与程序 | 第35页 |
4.2.4 扩增产物的电泳及检测 | 第35页 |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5-36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4.3.1 国内豌豆核心资源群体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4.3.2 国外豌豆核心资源群体结构分析 | 第37页 |
4.3.3 参试资源群体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4.3.4 SSR位点多样性分析 | 第39-41页 |
4.3.5 不同来源的豌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页 |
4.3.6 稀有等位变异与唯一等位变异 | 第41页 |
4.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5章 全文结论 | 第43-45页 |
5.1 豌豆SSR引物的筛选 | 第43页 |
5.2 形态学标记分析参试豌豆核心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页 |
5.3 SSR标记分析参试豌豆核心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页 |
5.4 国内和国内豌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43-44页 |
5.5 稀有等位变异和唯一等位变异资源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