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赤峰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区泥石流风险性评价--以大石门沟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意义和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泥石流危险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泥石流易损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泥石流风险性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 第22-33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5-27页 |
2.4 地震活动环境 | 第27-28页 |
2.5 气象及水文地质 | 第28-29页 |
2.5.1 气象水文条件 | 第28-29页 |
2.5.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页 |
2.6 植被 | 第29-31页 |
2.7 物理地质现象 | 第31-33页 |
第3章 大石门沟泥石流地质特征 | 第33-59页 |
3.1 大石门沟谷特征 | 第33-35页 |
3.2 大石门沟形成区特征 | 第35-37页 |
3.3 大石门流通区特征 | 第37-50页 |
3.3.1 主沟 | 第37-41页 |
3.3.2 支沟1 | 第41-43页 |
3.3.3 支沟2 | 第43-44页 |
3.3.4 支沟3 | 第44-45页 |
3.3.5 支沟4 | 第45-46页 |
3.3.6 支沟5 | 第46-47页 |
3.3.7 流通区物源量统计 | 第47-50页 |
3.4 大石门沟堆积区及流体特征 | 第50-59页 |
3.4.1 堆积区固体颗粒现场筛析 | 第50-51页 |
3.4.2 堆积物搬运动力特性及级配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3.4.3 大石门沟堆积扇总体特征 | 第53-54页 |
3.4.4 大石门沟堆积扇粒度及流体特征 | 第54-59页 |
第4章 大石门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59-92页 |
4.1 泥石流沟物源储量评估 | 第59-62页 |
4.1.1 根据现场调查预测动态物源储量 | 第59-61页 |
4.1.2 根据侵蚀模数预测动态物源储量 | 第61-62页 |
4.1.3 根据降雨资料预测动态物源储量 | 第62页 |
4.2 泥石流沟基本特征评判 | 第62-67页 |
4.2.1 区域性泥石流活动性 | 第63-64页 |
4.2.2 泥石流单沟活动性评判 | 第64-65页 |
4.2.3 泥石流致灾能力评价 | 第65页 |
4.2.4 泥石流发展阶段评价 | 第65-66页 |
4.2.5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 第66-67页 |
4.3 泥石流运动特征 | 第67-74页 |
4.3.1 泥石流重度 | 第67-68页 |
4.3.2 泥石流流速流量 | 第68-71页 |
4.3.3 泥石流发生概率与一次冲出量 | 第71-72页 |
4.3.4 泥石流冲击力计算 | 第72-73页 |
4.3.5 泥石流最大危险范围 | 第73-74页 |
4.4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 | 第74-78页 |
4.4.1 评价指标的分级 | 第74-76页 |
4.4.2 危险性分区 | 第76-78页 |
4.5 泥石流危险度计算 | 第78-90页 |
4.5.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79-87页 |
4.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7-88页 |
4.5.3 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 | 第88-89页 |
4.5.4 泥石流危险度计算 | 第89-90页 |
4.6 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大石门沟泥石流易损性评价 | 第92-97页 |
5.1 泥石流易损性分区 | 第92-95页 |
5.1.1 易损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92-93页 |
5.1.2 易损性评价模型的选取 | 第93-94页 |
5.1.3 易损性分区结果 | 第94-95页 |
5.2 泥石流易损度计算 | 第95-97页 |
第6章 大石门沟泥石流风险性评价及防治措施 | 第97-102页 |
6.1 泥石流风险性评价 | 第97-99页 |
6.1.1 泥石流风险性分区 | 第97-98页 |
6.1.2 泥石流风险度计算 | 第98-99页 |
6.2 泥石流防治措施 | 第99-102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2-104页 |
7.1 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建议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