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驱动的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的DEM提取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地貌类型提取 | 第11-14页 |
1.2.2 黄土高原地貌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基于对象的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1.2.4 地理信息本体建模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地貌本体建模原理和方法 | 第21-43页 |
2.1 本体及其建模 | 第21-28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2 本体建模原则 | 第22-23页 |
2.1.3 本体的表示方法 | 第23-25页 |
2.1.4 本体建模方法 | 第25-28页 |
2.2 地理信息本体 | 第28-31页 |
2.2.1 地理本体的概念 | 第28-29页 |
2.2.2 地理本体建模构架 | 第29-31页 |
2.3 地貌本体 | 第31-35页 |
2.3.1 地貌本体的概念 | 第31页 |
2.3.2 地貌本体结构表达 | 第31-33页 |
2.3.3 地貌本体特征语义关系表达 | 第33-34页 |
2.3.4 地貌本体建模方法 | 第34-35页 |
2.4 黄土高原地貌本体 | 第35-43页 |
2.4.1 黄土高原地貌类型 | 第35-36页 |
2.4.2 黄土高原地貌本体的结构组成 | 第36-37页 |
2.4.3 塬、墚、峁本体模型实现过程 | 第37-43页 |
第三章 本体驱动的地貌分类方法 | 第43-71页 |
3.1 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3.2 多尺度分割方法 | 第44-45页 |
3.3 最优分割参数的选择方法 | 第45-47页 |
3.4 分类的特征 | 第47-56页 |
3.4.1 地形特征 | 第47-50页 |
3.4.2 水文特征 | 第50-51页 |
3.4.3 几何特征 | 第51-52页 |
3.4.4 纹理特征 | 第52-56页 |
3.5 地貌本体模型支持下的基于对象影像分析 | 第56-60页 |
3.5.1 本体模型在基于对象分析中的作用 | 第56-59页 |
3.5.2 依托本体模型的基于对象分析步骤 | 第59-60页 |
3.6 塬、墚、峁的本体模型及实现 | 第60-68页 |
3.6.1 确定本体特征 | 第60-62页 |
3.6.2 四个形态示量特征反映的坡形特点 | 第62-65页 |
3.6.3 塬、墚、峁的本体模型及实现 | 第65-68页 |
3.7 基于本体选择分割图层 | 第68-69页 |
3.8 塬、墚、峁的提取过程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 | 第71-74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71-73页 |
4.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 第74-81页 |
5.1 起伏度计算窗口 | 第74页 |
5.2 提取塬、墚、峁的最优分割参数 | 第74-76页 |
5.3 优化参数条件下的分割结果 | 第76-78页 |
5.4 塬、墚、峁的提取结果 | 第78页 |
5.5 精度评价 | 第78-81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81-89页 |
6.1 基于对象分类中本体建模过程分析 | 第81-84页 |
6.1.1 本体模型的创建过程 | 第81-82页 |
6.1.2 真实世界概念与影像中概念的链接 | 第82-83页 |
6.1.3 分割对本体质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6.2 数据分辨率对精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6.3 遥感尺度问题分析 | 第85-86页 |
6.4 与其它方法提取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86-8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结论 | 第89-90页 |
7.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